养鹅密度大易生病,调整布局后,鹅群健康活力足
在养鹅的过程中,养殖户们往往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鹅苗,同样的养殖环境,同样的饲料,有的鹅群健康活泼,很少生病,而有的鹅群却频繁生病,死淘率高呢?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养鹅的密度。这看似简单的养殖布局环节,实则对鹅群的健康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当养鹅密度过大时,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空间的利用情况。想象一下,一群鹅拥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每只鹅的活动范围极其有限。就像我们人类,如果长时间待在一个拥挤不堪的小房间里,心情会变得烦躁不安一样,鹅在这种高密度环境下也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它们的飞行、奔跑等正常行为受到限制,久而久之,身体机能就会受到抑制。从生理上来说,这种应激反应会导致鹅体内的激素水平失衡,影响它们的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功能。
以我邻居家的一个例子来说,他一开始养鹅的时候,想要在小面积的鹅棚里多养一些鹅,争取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他把每平方米的空间尽可能多地塞进鹅只,原本规划每平方米饲养20只鹅,他硬塞到了30只。结果,没过多久,就开始有鹅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患病的鹅越来越多,给养殖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当对养殖布局进行调整,合理降低密度到每平方米20只后,鹅群的健康状况明显好转。
从鹅群的呼吸和空气质量方面来看,高密度养殖带来的危害也不容小觑。鹅在呼吸过程中会排出二氧化碳,当养殖密度过大时,鹅群密度大,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就会过多。同时,鹅的粪便排泄量也会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过多的粪便在有限的空间内分解,会产生大量的氨气等有害气体。这两种气体过多时,就如同我们身处一个烟雾弥漫、空气浑浊的环境中,会严重影响鹅的呼吸系统健康。据相关研究表明,在空气质量差的环境下,鹅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比在空气质量好的环境中要高出30% - 50%。
另外,高密度养殖还容易传播疾病。在有限的空间里,一旦有一只鹅感染了疾病,由于其接触其他鹅的频率极高,疾病就会像连锁反应一样迅速在整个鹅群中蔓延开来。就像传染病在人口密集的地区传播速度更快是一个道理。这时候,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控制,整个鹅群的损失将是巨大的。
那么,如何调整养鹅的布局来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在规划养殖场和鹅棚的时候,要根据鹅的种类、生长阶段等因素合理确定养殖密度。比如小鹅阶段,生长需要较多的空间来活动和探索,养殖密度可以适当降低一些,每平方米饲养15 - 20只就可以;随着鹅的生长逐渐增大密度,到了育成期每平方米饲养20 - 25只左右,等到出栏前的育肥期,每平方米22 - 25只,但也不要过于拥挤。而且,鹅棚的结构设计也很重要。要保证有良好的通风系统,空气能够在鹅棚内有效流通,这样可以将有害气体及时排出,同时也能带来新鲜空气。例如,可以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并安装通风设备,如排风扇等。
在给鹅提供活动场地方面,要合理规划室外活动场地的大小。室外活动场地是鹅健康成长的关键,充足的活动可以让鹅的体质增强。一般来说,每10平方米的鹅棚面积,应该配备1 - 1.5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场地。这样的比例能够让鹅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运动、采食、嬉戏等活动,有利于它们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
在调整布局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鹅群的分布规律。可以将鹅群按照品种、年龄、健康状况等进行合理分组,避免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干扰和疾病传播。例如,将有疾病史的鹅单独隔离在一个小区域,进行处理,待康复后再重新融入群体,这样可以防止疾病在群体中的传播扩散。
通过合理调整养鹅的布局,降低养鹅密度等一系列措施,鹅群的健康状况会得到显著改善。调整后的鹅群,充满活力,它们的羽毛会更加光亮,眼睛会更加明亮有神。鹅的食欲也明显增强,生长发育加快,抗病能力提高,死淘率大大降低。这不仅对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提升作用,对于整个养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养鹅密度是与鹅群健康息息相关的重要因素。我们不能只着眼于短期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密度带来的潜在风险。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养鹅布局,为鹅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才能养出健康、活力足的鹅群。这不仅仅是一种养殖技术的改善,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养鹅业中的体现。只有将鹅的健康放在首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让养鹅产业走得更稳更远,实现养殖户与行业发展双赢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