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智能驾驶技术可谓是风头正劲。各大车企纷纷打出“智能驾驶”的旗号,短视频平台上也充斥着各种“智能驾驶”秀操作的视频,仿佛一夜之间,我们就进入了“自动驾驶”时代。然而,真相真的如此美好吗?高速上睡觉、开车玩游戏,这些看似对技术的信任,实际上却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作为一名资深新闻评论家,我必须站出来给大家泼一盆冷水。智能驾驶技术目前还远未达到自动驾驶的水平,消费者千万别被广告忽悠了。今天,我们就来深度剖析一下智能驾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让大家看清楚这个“智能”背后的真相。
智能驾驶,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词汇,最近可谓是风靡一时。各大车企的广告铺天盖地,短视频平台上更是各种秀操作,仿佛我们已经进入了“自动驾驶”的新时代。可是,真相真的如此美好吗?先别急着高兴,咱们得先弄清楚什么是智能驾驶。
很多人一听“智能驾驶”,就以为这跟“自动驾驶”差不多,甚至有些人还在高速上睡觉,让智驾开车;还有人一边玩游戏,一边开车,真是胆大包天。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对技术的信任,力证这个东西很成熟了。但实际上,智能驾驶真的很危险。内行人早就说了大实话,大家别再盲目选购了!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智能驾驶”到底是什么,它离“自动驾驶”还有多远!按照国际标准,智能驾驶分了五个级别。最基本的就是L0级别,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驾驶辅助,像是碰撞预警或者车道偏离提醒这些简单的功能。L1级别,则是车辆可以实现单一的驾驶自动化,比如在高速公路上保持车速和车距。到了L2级别,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智能驾驶”水平了:譬如小鹏的NGP、华为NCA、理想的NOA,基本逃不出这个范畴。
只有到了L3级别,车辆才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实现部分自动驾驶。但你还得随时准备接管方向盘!至于L4和L5嘛,那就更别提了,离我们生活还远着呢。说白了,不管车企广告吹得多么天花乱坠,现在市面上也就只有L2,根本没有什么“遥遥领先”的情况。要是你太信这些宣传,指望车子自己开,只会让自己陷入“不可控”的风险。毕竟,视频可以剪辑,直播也可以选择“最优”路线!
这不是说大厂的技术不行,而是目前的现实条件下,还有三大硬伤摆在这儿。首先,是硬件上的限制。简单来说,现在的智能驾驶主要靠“视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来当“眼睛”,芯片来当“大脑”做决策。但很遗憾,这些“眼睛”和“大脑”还不够给力。譬如摄像头,它的探测范围有限,最窄的视野只有60米,而且特容易受光线影响。
再说毫米波雷达,虽然它在恶劣天气下依然表现不错,但侧向定位不准,分辨率也不高。同时,易受干扰,无法探测行人。而激光雷达虽然躲过了这些坑,但在识别快速移动的物体时,还是会有延迟或误差。除此之外,激光雷达还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持,对天气也挺挑剔。融合在一起以后,虽然能“查漏补缺”,但信息的处理会很麻烦。同时,由于判定结果不一,往往会出现“自我矛盾”的情况。说白了,受芯片算力和摄像头准确性的约束,智驾技术还不能达到L3级别。否则,要是这些硬件真的够用,车企也不会那么着急,去升级芯片和雷达了。
其次,算法是硬伤。前几年的智能驾驶,大家玩的是“多重决策”机制。但从今年开始,大家都开始采用“端到端”的模型了。这意味着从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到车辆控制,全部由一个统一的神经网络模型来完成。听上去似乎很给力,但这种“大模型”有个致命的缺点——“不可解释性”。说白了就是,决策背后的逻辑无法追溯,有时会做出离谱的决定。譬如,最近一段时间,几乎所有大模型都认为13.11比13.8大。在人类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但AI的逻辑有时就是这么离谱。如果类似错误出现在“智能驾驶中”,结果肯定是致命的。
还有,训练数据也是个大问题。所有的AI模型,大多是用理想化的驾驶环境进行训练,但现实世界往往是千变万化的。很多极端情况,AI可能从来没见过,或者只训练过几次。一旦遇到这种场景,系统可能就不知所措了——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最后是法律问题。以深圳为例,《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是这么定的:如果有驾驶员在车上,发生交通事故或者违章,责任都是驾驶员的;如果是完全自动驾驶,车上没人的话,那出事了责任和赔偿一般就由车主或者管理人承担。也就是,你相信车企,但出了任何事故,他们可不负责。按照规定,别说是L2级别的“智驾”了。就算是L3或者更高,只要有驾驶者,那就是你的责任!
总的来说,就是别盲目相信,也别过度依赖。目前的“智能驾驶”依旧很危险,别被宣传给忽悠了!建议大家只在高速或者高架上用用就好;但进入城市道路,千万别冒险,避免出问题。还有,千万别开着“智能驾驶”做别的事或者睡觉,这绝对是致命的。记住,命只有一条,出了事车企可不负责!
智能驾驶技术的确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目前还远未达到真正的自动驾驶水平。车企的广告宣传虽然让人心动,但消费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盲目相信。硬件技术的限制、算法的不可解释性以及法律责任的归属问题,都让智能驾驶在现阶段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智能驾驶技术,谨慎使用,确保自身安全。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大家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能保持一份警惕,不被广告宣传所迷惑,做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