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02年,家住湖南永州祁阳挂榜山林场龙塘村的村支部书记蒋天民如往常一样在山林中劳作。
这片山林他再熟悉不过,然而,这天他竟然发现了几只模样奇特的小动物。
这些小家伙身形小巧,全身湿漉漉的,皮肤光滑且泛着幽光,长着四条细细的腿,身后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
蒋天民在这片山林生活了大半辈子,见识过不少野生动物,可眼前这些小家伙,他却怎么也叫不上名字。
蒋天民意识到这可能是之前没有被记录过的新玩意,于是他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收集了几只成年个体。
然后他就将这些小家伙送到了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进行鉴定。
很快鉴定结果就出来了,这些小动物被初步鉴定为“小鲵科小鲵属动物”。
紧接着,湖南师范大学的邓学建教授就组织了一个专业调查小组专程前往挂榜山进行实地考察。
结果他们发现挂榜山这个地方生活着的小鲵数量还不少,而且它们也很活跃,这是个不错的兆头。
但是它们分布的范围确实太狭窄了,目前也只有挂榜山这个地方才有。
而且它们对环境的要求也高,所以还是处于濒危的边缘。
后来,专家们确定这是一个全新的物种,并将它命名为挂榜山小鲵。
而从那以后,蒋天民每到挂榜山小鲵繁殖的季节 ,就得出门瞧瞧。
那么挂榜山小鲵为什么这么珍贵呢?
——【·神奇的史前生物·】——
挂榜山小鲵的诞生可以追溯到距今约 3 亿多年前的远古时期。
比如侏罗纪时期,恐龙是地球上的霸主,它们体型巨大,统治着陆地、海洋和天空。
挂榜山小鲵虽然身形渺小,但也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里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它与恐龙同时代,亲眼目睹了恐龙的兴衰,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历经数亿年的演化,挂榜山小鲵的身体结构和生理特征依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特征,这使得它成为了生物进化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对象。
通过对挂榜山小鲵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深入了解远古时期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为重建古生态环境提供珍贵的线索。
挂榜山小鲵的长相十分独特,它的身体修长而纤细,成年个体的体长通常在十几厘米,身形小巧玲珑。
它的脑袋较大且略扁,呈独特的卵圆形,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头顶有一个浅浅的“V”形隆起。
挂榜山小鲵的体色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水中时,它的体背面呈现出角黑色,在日光的照射下,又会微微透出黄绿色。
而当它来到陆地上,体表水分逐渐蒸发后,就会变成纯粹的角黑色。
挂榜山小鲵的四肢虽然短小,却十分发达。
当它快速前进时,四肢会紧紧贴在身体两侧,依靠灵活的躯干肌肉扭动,像一条灵动的小蛇一样快速蜿蜒匍匐前行。
而在缓慢移动时,它则会用四肢稳稳地支撑起身体,离开地面,用四足小心翼翼地爬行前进。
挂榜山小鲵主要栖息在海拔 500 -750米的杉木林或竹林内,这里的海拔高度既能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又能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
到了繁殖期,挂榜山小鲵则会毫不犹豫地前往水域环境。
它们会选择山塘、水凼、水稻田等水域作为繁殖的场所,这些水域不仅水质清澈,而且富含丰富的氧气和食物资源。
在水中,雄性小鲵会展现出独特的求偶行为,它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吸引雌性小鲵的注意,完成生命的延续。
但在挂榜山林场,挂榜山小鲵的数量仅为上万尾,而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其种群数量已经大幅下降,分布区域也大大萎缩。
因为挂榜山小鲵的繁殖成功率非常低。
它们的成熟较为迟缓,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繁殖的条件。
而且,它们的体外受精率较低,这意味着在繁殖过程中,能够成功受精的卵子数量相对较少。
从受精卵到幼体破膜出生,需要43-60天的时间,这个过程对水温等环境因素非常敏感,稍有不适,就可能导致受精卵无法正常发育。
幼体在水中生活两个多月到3个月左右才能退去鳃长出肺,逐渐开始陆地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幼体的自我保护能力较为脆弱,容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天敌的捕食、水体和大气的污染以及饵料的短缺等,这些因素都使得幼体的成活率极低。
据统计,挂榜山小鲵受精卵到性成熟的成活率只有万分之一 ,这使得它们的种群数量难以得到有效的补充和增长。
经过数亿年的漫长进化,挂榜山小鲵的体形特性和生活习性几乎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使得它们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变得非常薄弱。
它们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生长、繁殖,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它们就很难适应,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它们的生存危机。
所以蒋天民每到挂榜山小鲵繁殖的季节,就会过来看看它们。
作为挂榜山小鲵的发现者,蒋天民对这些小生灵有着特殊的感情,多年来,他一直默默守护着挂榜山小鲵的产卵地,为它们的繁衍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每年立冬过后,便是挂榜山小鲵的繁殖季节,这个时候,蒋天民便会格外忙碌。
他隔三差五就会与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一同前往深山,查看小鲵的产卵情况。
他对挂榜山的每一处水塘、溪流都了如指掌,那些小鲵可能出现的地方,他都铭记于心。
来到湿地水塘边,蒋天民会小心翼翼地靠近,仔细观察水塘的水温和深度,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小鲵幼苗的孵化率。
他深知,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小鲵的繁殖造成不利影响,只有在适宜的温度和深度下,小鲵的卵才能顺利孵化。
一旦发现小鲵的卵囊,蒋天民的脸上便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会轻轻地蹲下身子,用抄网小心地将卵囊捞起,放在手中仔细观察。
他要认真记录下卵囊的数量、大小以及发现的位置,这些数据对于研究小鲵的繁殖情况至关重要。
如今,蒋天民已经80多岁了,但他依然坚持守护着挂榜山小鲵。
如今,挂榜山小鲵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它们的栖息地和产卵地已经增加到7个了,数量也在缓慢上升中。
而蒋天民的工作,仍然在继续。
参考:
湖南日报《神奇生物在哪里丨曾与恐龙同时代,它是湖南永州祁山山脉独有的“小精灵”》2022-9-8
祁阳新闻《祁阳小鲵产卵 八旬老人守护孵化》20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