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发生加勒万河谷事件后,中印边境再次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直到去年,双方经过长期谈判,才在大部分区域脱离了接触。但野心勃勃的印度方面一直试图侵占中国的雪域高原,这注定只是暂时的平静。对此,美国《外交学人》网站围绕印军为什么在边境博弈中始终难以占到优势,即使是用木棍和石块也占不到便宜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点出了两个方面的原因,它们都是印军“死穴”。

《外交学人》网站提出的第一个方面是部队人员战斗意志有差距,印度军人缺乏强烈的守土意识。对于这一方面,别说是美国方面了,印度政府自己也十分清楚,所以在2022年,印度总理莫迪试图改变部队军纪涣散且作风不硬朗的问题,尤其是人员支出费用太高的弊端,已经影响到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于是莫迪提出了名为“烈火之路”的部队人事调整计划。

按照该计划的内容来看,印度普通士兵的服役年限要从17年降到4年,服役期满后,部队只留下25%的人继续服役,养老金也会有所降低。该调整引起了很多印度军人的不满,于是多地发生了规模较大的游行。最终莫迪只好把服役年限提高到8年,这才平息了风波。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印度军人这么喜欢当兵,想留在军营,为什么说他们的战斗力和守土意识其实并不强呢?

原因很简单,他们想留在军营并不是因为他们热爱军营,而是他们害怕失业,担心没有工资赚。按照印度的规定,新兵的月收入大概是1700元人民币左右,随着服役时间越来越长,会有一些津贴,补贴和福利待遇,在升为军官前,最高能领到月薪3000元人民币左右,已经远超国内大部分工作岗位的薪资待遇了。如果服役超过17年且表现比较好,还能升为士官,工资待遇再上一层楼,还有社会地位,只要能当上军官,一辈子就不用愁了,退休金也很高。所以在印度军营,到处都是巴结上级的士兵,而不是专心提高军事技能的老实兵,所以印军内部并不团结,战力也不强。

《外交学人》网站提出的第二个方面是印军的后勤补给能力和情报收集能力较差。这其实是印度军队的老问题了,但现在印度军队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正在中印边境修建大量的公路、隧道和桥梁,目的就是提高印度军队在边境的机动能力,同时保证后勤物资能供应上去。因此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印度会解决后勤问题。至于情报收集问题,印度近几年正在斥资采购以色列和美国等国的军用查打一体无人机,这些装备会逐步提升印度的情报收集能力。

所以美国网站认为,军事装备的问题不是主要问题,只要有钱,就能从外国购买。但人员的思想问题是根本,印度军队的制度就决定了他们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在装备上多下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