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名医堂》特别节目之成人流感的防与治——“别拿流感不当回事”在CHTV播出。本次节目邀请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蒋荣猛教授和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北京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甄橙教授参与节目分享。两位专家针对大众长期存在的对感冒和流感分辨不清的认知误区进行剖析,详细阐述了二者在症状表现、危害程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同时,节目还深入讲解流感从诊断到治疗的核心要点,旨在全面提升公众对成人流感的警觉与重视,在流感防控的“战场”上为公众筑起一道健康防线。
成年人群流感的认知差异与危害
在日常生活中,多数民众对感冒和流感的概念混淆不清。两位教授指出,普通感冒主要表现为流鼻涕、打喷嚏、咽痛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局限于上呼吸道,对身体整体的影响相对较小。一般而言,患者通过适当休息、补充水分等简单的调养方式,身体在短期内便能恢复正常。而流感则还会导致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性症状,体温达到38℃以上。
然而,流感作为一种由流感病毒所引发的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程度远远超过普通感冒。蒋教授提到,流感不仅能引起上呼吸道的症状,还能导致下呼吸道症状,例如流感病毒肺炎。流感病毒不仅对呼吸道黏膜屏障造成系统性的破坏,还会对人体免疫系统造成影响,降低机体的免疫抵抗防御力,所以容易导致细菌、真菌等继发感染。
蒋教授强调,我们不仅要关注流感,更要关注继发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流感病毒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对人体重要脏器造成严重损害,直接危及生命安全。例如,流感易诱发肺炎,严重时可发展为重症肺炎;在某些情况下,流感病毒还可能累及心脏和肾脏,引发心肌和肾脏损伤;此外,流感病毒还可能引发脑病,甚至出现昏迷。
由此可见,流感并非普通感冒的简单加重,其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巨大。蒋教授提醒,一些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孕妇、肥胖者及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流感后引发重症的可能性更高,后果更为严重,需要提前加以预防。
成年人群的流感应对策略
2018年2月,《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文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文中所记载的真实事件为流感防治工作敲响了警钟。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起初,他仅出现发热、咳嗽等看似平常的症状,这些症状并未引起高度重视,将其视为普通感冒。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的病情逐渐加重,在辗转多家医院的过程中,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老人不幸去世。
针对这一案例,蒋教授指出,这一悲剧的根源在于对流感的严重认知不足。一方面,普通民众缺乏对流感的警惕性,未能清晰区分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差异,忽视了流感可能带来的致命风险。另一方面,部分医生未能准确判断老人为流感病毒感染,导致抗病毒药物未能及时使用。最终,病情持续恶化,酿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对于成年人群流感防治工作,蒋教授认为,预防在流感防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已知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类型,其中甲型和乙型是引发流感流行的主要毒株。甲型流感病毒因其表面的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存在多种组合形式,如常见的H1N1、H3N2等,且其内部核酸片段易于重组变异,这使得甲型流感病毒易引发大规模的流行疫情。当前,全球流感监测系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能及时察觉病毒变异、提前预警并有效防控流感疫情的暴发。
流感的治疗与用药原则
在流感的治疗过程中,时间管理起着重要作用。蒋教授强调,出现症状的48小时是抗病毒治疗的关键时期。流感病毒的复制速度很快,每6至8小时就能完成一代复制,呈指数级增长。在这一黄金时间内及时用药,能有效遏制病毒的扩散,减轻患者诸如高热、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显著降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
在药物使用方面,必须严格遵循原则。蒋荣猛教授明确指出,抗生素在流感治疗中需谨慎使用。流感是病毒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对流感病毒本身并无直接作用。只有当出现咳黄痰或脓痰等明确细菌感染症状,且经医生综合判断化验指标异常时,才考虑使用抗生素。
当前我国已获批的几类抗流感病毒药物在药物机制和抗病毒疗效等方面各具特点。例如,血凝素抑制剂类的药物可阻止病毒进入细胞,然而蒋教授指出,这类药物虽有抗病毒机制,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其用药周期较长,且仅适用于成年人,这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而另一类常用的抗流感药物神经氨酸酶制剂(如奥司他韦等),则主要通过阻止病毒出细胞发挥作用。
蒋教授介绍,目前还有一类抗流感药物——RNA聚合酶抑制剂(如玛巴洛沙韦),主要作用于流感病毒复制的关键环节——RNA合成过程。病毒的复制依赖于RNA的合成,玛巴洛沙韦通过抑制RNA聚合酶,有效阻断了病毒RNA的合成路径,从而从源头上抑制病毒的繁殖。玛巴洛沙韦只需一次给药,提高了用药便利性,对于儿童等依从性较差的人群也较为“友好”。并且,它可在24小时内降低病毒载量,缩短传染期,减少传播,为流感防治带来新的突破。
流感的传播防控与未来展望
在流感的防控进程中,多方位的预防手段至关重要。蒋教授着重指出,一旦确诊流感,患者主动自我隔离是首要任务,要避开人员密集场所,防止病毒扩散。同时,在公共场所,如乘坐公共交通、身处电梯等密闭空间,佩戴口罩是必不可少的防护措施,甄橙教授也认同这一点,她表示口罩能高效阻挡飞沫传播,守护个人与他人健康,是传染性疾病防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日常的卫生习惯同样不可忽视,蒋教授进一步说明,勤洗手意义重大,尤其是接触公共物品后,必须严格遵循正确洗手流程,使快速手消毒剂、肥皂或洗手液,仔细揉搓双手各部位,确保彻底清洁,以去除病毒。此外,在咳嗽和打喷嚏这类细节上,蒋荣猛教授强调,应摒弃用手遮挡的错误方式,改为用胳膊肘遮挡口鼻,因为手部接触繁杂,易沾染病毒,若再触摸其他物品,容易引发二次传播。
聚焦家庭场景,若有成员感染流感,保护老人、儿童等高危人群是关键。蒋教授强调,减少流感病毒的传播很重要。他建议,如果得了流感,要第一时间用上抗病毒药物。一方面能够减轻患者本人的症状,避免发展为重症;另一方面,患者能够尽快清除体内病毒,降低传播时间,从而保护身边更多的人。
目前,国内外流感防控不断取得新突破。蒋教授介绍,我国已构建全国性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多点触发机制能精准捕捉动态,为防控决策提供支持。此外,检测技术已迈向快速检测时代,半小时内可出结果且能同时甄别多种病原体,为诊断用药及时提供依据。在药物研发方面,新型药物不断涌现,可以快速降低机体病毒载量,把危害程度降得更低。疫苗研发也在进一步探索,如通用疫苗的研发已取得一定进展,为全球流感防控带来希望,助力人类更好应对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