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药店是很赚钱的,属于“暴利”行业,普通人感受最深的就是药店里的药卖得真不便宜。
别的不说,如果是感冒去买药,贵不说,店员还会“贴心”地给你搭配不同的辅助药,起到全方位保驾护航的作用。
尤其是这刚过去的三年,药店在大家眼里成了最大的赢家,经常出现药不够卖,即便是你有钱加价也买不到,这就使得一些人提前囤药,大量囤药,恨不得把药店搬空。
这几年说药店赚的盆满钵满没人反对,其实不只是这特殊的三年,其他年份药店的生意也不差,药店一年比一年多。
据国家药监局统计,截至2021年的第三季度末,全国药店总数已经达到58.65家,比前一年多了3.4万家,药店规模数量再创新高。
所以,街边接二连三并排出现的药店并不稀奇,甚至几家药店并排开。
故而网上说500米开了7家药店,比奶茶店都多一点也不奇怪。
甚至有网友表示自己见过200米内开6家药店的,这也不奇怪。
那么这些越开越多的药房挣钱吗?答案是并不怎么挣钱。
有人统计了4家连锁药店,分别是益丰药房、大参林、老百姓大药房和一心堂,虽然他们平均毛利率有近40%,但平均净利润只有5%。
为啥相差这么大呢?主要是这开药店的成本高,只要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遍地开花的药店很多都是开在人流量大的地方,而且面积还不小,装修虽说不用很豪华,但基本配置也还是要有的。
此外,正规药店一般都会配置2名药剂师,同时还有其他员工,除去药品本身的成本以及房租水电以及人工的开销,剩下的利润真不多,有人能就做了统计,如果要开一家70平米的药店,药品+销存系统设备+人工费用+装修费用以及其他费用,大概要40万左右。
随着药店越开越多,摊子铺得越来越大,靠卖药已经很难赚到钱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现在的药店总数还在增加?毕竟资本都是逐利的,而言是精明的,没有利润他们是不会入场的,现如今他们大量涌入,肯定是有利可图,而这其中的利就是买店。
有人觉得不可思议,这到底是啥操作?其实简单地讲,这些大药店就是想先通过数量来占领市场份额,为此他们会疯狂收购药店,而且是以高价收购。
比如说你开了一家药店一年的销售额才100万,利润可能也就5万,你想挣到100万得20年,但这些大药店的资本就会给出100万来收购你的店,但凡幼儿园数学毕业的都知道这是个非常划算的买卖,谁会拒绝呢?
就像高瓴资本旗下的高济医疗曾就在2年的时间并购了上万家药店,一心堂上市后也仿照这个方式进行大量收购。
收购后他们也不在乎这收购回来的药店利润高不高,反正先扩张数量,然后对比分量,总之到最后拼的就是:谁的门店多,谁的话语权就更大,在资本市场就能实现呼风唤雨。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毕竟这个套路不是这些资本第一次用,先扩张占领市场,然后等到处都是自己的店了,所谓的定价权以及卖什么药就由自己说了算。
比如一盒进价10块的药,他们可能要翻几倍价格卖给病人,这也是你可以看到网上同款药比实体店便宜近乎一半的原因。
此外,大家不愿意或者说不敢去药店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药店的药更贵,还有一个原因是,如果你一点也不懂,很容易被店员“高价搭配配药”,就是他们会引导你购买利润高的药,然后还会给你搭配辅助药(可有可无的药甚至是毫无必要的药)。
如果你懂点药也一样会被纠缠,一旦你指定的那款药利润不高,他们会顾左右而言他给你介绍其他药,直到你不断拒绝后坚定要自己指定那种,到最后他们才会不情愿地拿给你。
此外还有一种那就是药店跟医生合作,2017年医改之后,医院通过开药获取的利润非常少,如此医院和医生都没有卖药的兴趣,于是乎后来就催生出了一种“拿着医生开的处方去药店买药”的现象,这也为药店带来不少生意。
药店屹立不倒,也跟现如今处处都是科技与狠活有关,人们吃的用的都含有大量科技,花样众多,创新也不少,但是健康值却不见变高,加上现在人们的压力也大,内卷严重,焦虑抑郁不断增多,使得人们更加依靠医疗和药品。
只是,这依赖值跟人们的幸福感呈负相关的关系,药卖得越好,就说明民众的健康越不乐观,幸福感自然就越低。
以往药店门口会挂着这样的对联“宁可架上药生尘,但愿世间无疾苦”,现如今药店都是买药送鸡蛋,冲会员有优惠能打折。
究竟是药太贵,还是健康太廉价?这是需要所有人都思考的问题,没有谁是孤岛,一旦这个社会开启无底线逐利模式,谁都逃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