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评点南昌本土网红

姚姚看文化 2024-06-14 00:45:43

只要地球转动不停,人人都在不断刷屏。

这是移动互联时代的真实写照。

抖音的持续火爆更是把全民娱乐化推向了一场指间的滑拨运动。

英雄城的南昌也不例外。

严格意义上来说,

南昌还没有真正的网红。

这话没毛病,依据是单从粉丝很少能破50万这一指标就可见端倪。

这与业界一些动辄几百万粉丝的抖音大咖,差距不是一点点。

更别提抖音全国小天后冯提莫三千多万的粉丝,1.3亿的点赞。

从“上抖率”来看,南昌也有“网红”,

就是那个每天走街串巷主动“拜上啊多拜上,拜上老板跑大火”的新建区“跑火哥”。

因为抓住别人想以他做素材拍抖音的痛点,“伟伟”这个孩子每天握在手上,

用来装钱的槟榔包装袋,收费从一块涨到了五块。

他是真正靠刷脸有了盈利模式。

不好评价当年把他“炒作”出来的人,但是能让一个弱势人群的人获得一定的稳定收入,也算一件功德。

但这肯定不能算作是南昌的网红。

总体来看,目前的南昌本土网红大多还处在原始起步阶段,

很少有公司的统一包装和策划,更没发现所谓资本的介入。

抖音内容往往都是随机性的,很少有系统的编排和后期的专业剪辑制作。

起跑线上就输了。

讲地方本土方言,是南昌抖音界的最明显特色。

“宝马哥”开了一个较早的头。

印象中最早的应该是几年前情人节时,

微信群中出现广为转发的南昌宝马哥说的一个段子,原为的士司机的宝马哥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又迅速消失。

有时打车时,偶尔听到他与的哥同行在群里“翘牙膏”。

抖音江湖崛起时代,宝马哥也应势而起,创造了一些段子,但又迅速开了一个音乐餐吧,”天天在抖音上“摇摇摆摆”,明显不是其所长,似乎也还在客串婚庆主持。

其实宝马哥嘴巴上是有功夫的,可惜了后来四处出击,坚持用“话痨”特色说他的段子,请人帮创作,在学深点地方戏曲,搞不准是南昌的“李伯清”。

“不吃鱼的猫”当年凭借一个“上街买衣服”的“乡下土话”段子,迅速火遍全城。

感觉她比较务实低调,不太参与江湖那些南昌网红场面上的聚会,独来独往,能说能跳,极具潜质。

“星爷”就是不合群的。

同样走乡土线路的南新进哥似乎常年进出澳门,估计也是从事南昌郊区人在澳门近年来形成的特色产业,拍抖音是他的业余爱好。

比较爱形象,抖音上经常不自觉的瞪大眼睛,梳理“头子”是他给人的突出印象,进哥抖音乡土气息浓厚,讲话给人感觉,“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抖音内容有娱乐的同时,带着些正能量。

“冈上星姐”,走的是最接地气的琐碎日常生活场景抖音化的线路。

她不厌其烦的发喝酒、吃饭、上街的视频,把她的日常生活“时间线”暴露在大众面前。

星姐初看不怎么样,越看越好看。

最近好像和那个卖三江口萝卜腌菜,搞了个拖把头的假小子“三江欢总”混的比较勤。

说起来这个“三江欢总”的确总是给人带来喜庆的感觉,

虽然她的段子并不幽默诙谐,但阳光灿烂的笑容,爽朗的性格和发自内心的快乐很能感染人。

最喜她的口头禅,“绝杀,到了位”。

开餐馆的“光头老万”,

比较注重统一的“卖瓜标签”,口头禅就是每日“几百只虎皮蛋,辣椒酱死命的嗒”。

不厌其烦的天天问候客人从哪里来的,

对自己的粉店大搞“群体崇拜”,

自从玩上抖音,最近好像财色双收。

近期异军突起,最博出位的是那个自称南昌网红宝哥爆笑全中国的“宝哥”。

宝哥的自身条件并不具优势,甚至讲话还有点“大舌头”,但精神勇气绝对可嘉。

福州路上、梦时代广场、放个音箱,旁若无人的就拍抖音、搞直播。发型不避抄袭“尖毛哥”之嫌,不惧评论区的喷子恶评,只要能火,无所不用其极。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在他这里演绎到了极致。

但他实际上要到了休息下,全面反省再出发的时候。

抖音吸入门,修行靠个人。

时代给了每个人展现才华的机会,尤其在移动互联网的自媒体方面。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

传统媒体主持人、演员出身的阿志

不拘泥于原有的成功,果断跟进,勇于创新,凭借自身的功底,目前在南昌抖音界是最可能撑起大旗的人物,他最近多个雅俗共赏的段子频繁被人引用转发。

南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昌方言传承人的身份名至实归。

突然很怀念当年江西四套娱评天下的那群主创团队,那几个“活宝”给了许多人看电视的理由。

如果他们转向抖音,

结局如何,细思极恐。

不能一一细数,一家之言,抛砖引玉。

0 阅读:2
姚姚看文化

姚姚看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