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资料: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
2.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0年第28卷第1期
3. 《中国循环杂志》2021年第36卷第2期
4.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

你以为自己得了“高血压”,其实可能只是“量错了”。
140/90,这串数字,被不少人当成“健康红线”,一旦超了就心跳加速、脑补疾病……但你知道吗,有相当一部分人,其实根本不算“高血压”。
血压≠一锤定音,测一次就“盖棺定论”?不少人是这样发现自己“血压高”的:单位体检,护士拿着血压计一测,“哎呀,你高压145,低压92,超过标准线啦!”然后就开始忐忑,紧张兮兮地跑去医院,医生一听,开了降压药。

问题来了:一次血压值超过140/90,就真的等于“高血压”吗?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高血压的诊断必须建立在“多次测量,多日确认”的基础上,而不是一次两次的“临场发挥”。
连续3次非同一天的测量,且每次都≥140/90,才可以确诊为高血压。
而你可能只是:
· 刚爬了楼梯、走了点远路;
· 体检当天紧张,心跳加快;

· 喝了咖啡、抽了烟;
· 没休息好或者正在气头上;
这些因素统统都可能导致“假性高血压”。
结果就是:一票“高血压”患者,其实都是被吓出来的。
我接诊过一个小伙子,误吃降压药两年说个真实的事儿,让我到现在还觉得可惜。

一个27岁的小伙子,小李,来我门诊的时候带着厚厚一沓体检报告,眼神特别焦虑。
“医生,我是不是得高血压了?单位体检说我血压145/95,我爸就让我天天吃药,说我年纪轻轻就不健康。”
我一听,赶紧让他坐下休息15分钟,再用水银血压计测了3次,结果是:125/82,130/85,128/80,完完全全正常范围。
再一问,体检那天他刚骑车赶来,汗都没干,就被护士拉去测血压,吓得不轻。
小李吃了两年降压药,结果根本不是高血压。

这事儿多见吗?太多了。
特别是年轻人和“白大褂高血压”(即“白大褂效应”——一见医生就紧张,血压自然飙升),误诊率高得惊人。
高血压是个“慢性脾气”,别急着贴标签高血压这事儿,不是你今天高一点、明天高一点就能下结论的。
它是一种“持续性”的慢性病,关键在于“持续”两个字。
如果你只是偶尔超过140/90,但大多数时候都正常,那可能根本不需要吃药,只需要调整作息、饮食、运动就行。

真正的高血压患者,往往血压在没有任何诱因的情况下也居高不下,且持续存在。
你以为的“高血压”,其实是“测错了”血压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个“数儿”,但它对环境特别敏感。
你怎么测、什么时候测、用啥测,全都会影响结果。
正确测量血压的条件是:
· 测前静坐5分钟以上,不紧张、不说话;
· 测量前30分钟不抽烟、不喝咖啡或茶;

· 坐姿正确,手臂与心脏齐平;
· 使用合适大小的袖带;
· 至少测两次,取平均值。
《中国高血压指南》特别强调,要在安静环境下,重复测量,甚至建议使用家庭血压计,在家中多个时间段测量,记录至少7天,才能得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可现实中,大部分人都在“错误”的时间和方式下测血压——“办公室测一次,回家就开始吃药”,误诊率可想而知。

我们门诊常见的几种“假性高血压”:
1. 白大褂高血压:医生一靠近,血压飙升,回家就正常;
2. 焦虑型高血压:紧张一上来,心跳加速,血压自然升;
3. 运动后立即测试:身体还没恢复,数据肯定偏高;
4. 袖带不合适:尤其是肥胖人群,袖带太小会压得更紧;
5. 老年人动脉硬化:动脉不够弹性,测出来偏高,但实际灌注不一定异常。
这些情况中,有的根本不是病,有的只是需要观察和管理,并不一定要吃药。

这话得说清楚。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建议,诊断为高血压后是否吃药,要结合“心血管风险评估”。
· 低风险人群:血压轻度升高(140-159/90-99),可以先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观察3个月;
· 中高风险人群或合并疾病:如糖尿病、肾病、心脑血管病史者,应尽早开始药物治疗;
· 血压≥160/100:一般建议直接药物干预,同时配合生活调整。
所以不是所有人一旦“高血压”三个字就要吃药。

吃错了药,反而会让身体“惯上”低血压,头晕、乏力、肾灌注不足,甚至影响认知。
别以为年轻就不会得,年轻人高血压更“隐蔽”你是不是觉得高血压是“中老年专属”?那你可能还停留在十年前的认知。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显示,18岁以上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27.5%,其中18-39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3.4%。
年轻人高血压更容易被忽略,因为没有症状,不头晕、不胸闷,但长年累月的高血压会悄悄损伤肾脏、心脏和脑血管,等到出现问题,往往已经是“并发症阶段”。

如果你被确诊为高血压,别急着悲观,也别一味依赖药物,生活方式的改善,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 限盐:每天不超过5克食盐(中国人平均摄入量是10克);
· 控体重:体重每减少1公斤,收缩压可下降1-2毫米汞柱;
· 戒烟限酒:烟草+酒精,是心血管的大敌;
· 规律运动:快走、游泳、太极,每周150分钟以上;
· 心态平稳:压力大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自然高;
· 规律作息:熬夜、睡眠不足,是高血压的“加速器”。

说到这儿,不妨问问你自己,或者你身边的亲戚朋友——有没有人是因为一次体检血压高了点,就开始“自封高血压患者”,甚至终身吃药?
如果有,建议他(她)重新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测量和评估,也许能摘掉这个“帽子”。
血压高,不等于你就病了;血压不高,也不能掉以轻心。
真正的健康,是对自己身体的了解,是科学的判断,而不是一串数字吓住自己。
所以,别被140/90吓破胆,也别轻视这串数字的分量。

关键在于:搞清楚你是哪一种“高血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