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化一脉承翩若惊鸿宛若龙——探寻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三秦“她光芒”

中国妇女报 2024-12-24 21:41:12

“姗姗”,一位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女子,她的“掩”然一笑,优雅自信。党柏峰/摄

“秦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中华文物的魅力,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今年是我与秦俑结缘的第36年,我将坚守初心,讲述生动的文博故事,让文物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世界的桥梁。”

——全国三八红旗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田静

“考古的工作环境虽然艰苦,但每当发现历史真相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我将一直秉承热爱,坚持奔赴在田野考古一线。”

——陕西考古研究院女子考古队队长朱瑛培

——陕西省三八红旗手标兵、汉阳陵博物院副院长何宏

“文物的活化利用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科技手段和艺术创作,可以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编者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深厚。一年来,在全国妇联和陕西省各级妇联引领下,三秦大地各界妇女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在中华文明历史探源进程中,让一件件文物鲜活起来,令一段段历史清晰再现,用一个个故事诉说文明。

  为深入挖掘陕西文化领域女性故事,充分展现新时代女性的新担当、新作为,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看见中国文化的独有魅力,日前,陕西省妇联和中国妇女报社(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共同策划“黄河女儿行——探寻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三秦‘她光芒’”主题采访活动,来自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陕西省主流媒体的记者们冒着严寒,穿越关中平原,对话文化女性,触摸璀璨历史……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党柏峰 刘旭 王蓓

  冬日的关中平原,薄雾氤氲,处处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3000年文明看陕西,这里文化积淀之深厚,几无出其右者。在陕西,“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在千年传承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三秦儿女。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陕西巾帼从未缺席,而建设文化陕西,每一个“她”都不可或缺。

  “姗姗”微笑 汉时盛景越古今

  “姗姗”是谁?她长得什么模样?

  粉面含春、凤眼朱唇、黛眉黑髻、美丽恬静……姿态娴雅端庄,具有典型的汉代女子特征——她就是“姗姗”。

  “姗姗”的全名为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出土于汉阳陵的陪葬墓,是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她双膝着地,臀部坐在脚后跟上,这种坐姿称为跽坐。“在秦汉时期还没有出现凳子,人们大多席地而坐,跽坐是最标准的礼仪坐姿。”汉阳陵博物院讲解员贾子钰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姗姗”之名取自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其实,当年同时出土的女俑有好几件,但唯独她因为五官清秀而显得很出众。

  面带微笑的“姗姗”,生动展现出西汉时期的服饰之美、礼仪之美,是中华礼仪文化重要的见证。

  “汉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比如‘汉字’‘汉语’‘汉服’‘汉民族’都是以‘汉’冠名的。”“很多人称汉阳陵的断臂裸体陶俑是东方的维纳斯,其实维纳斯雕塑和汉阳陵陶俑也确实几乎是一个时间段的。”贾子钰的讲解风趣幽默。

  当汉阳陵女俑破土而出、跨越时空,带着2000多年前的风采,向我们“姗姗”走来时,以她为代表的“微笑彩俑”——汉阳陵出土文物巡展不仅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也受邀前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布欧洲、亚洲和美洲。“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载体,‘姗姗’也正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再现和文化传承发扬的体现。”陕西省三八红旗手标兵、汉阳陵博物院副院长何宏说。

  前不久,在陕西省妇联特别策划的“文化陕西 巾帼力量”主题沙龙活动上,何宏讲述了如何加强汉景帝阳陵文物遗址承载的“文景之治”“汉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若要了解历史文化,博物馆是不二之选。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讲解员到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副院长,何宏用38年的辛勤耕耘,不断推动博物馆文化发扬光大。在此过程中,她也成长为目前陕西文博系统社教领域唯一在岗的三级研究馆员,并受聘担任西北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如何让博物馆在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教育创新上相互增进、相得益彰,也是何宏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今年9月,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携手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共同启动“童心筑梦 绘彩国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

  展览以儿童美术作品为依托,从祖国与家乡、成就与梦想、文化与传承等角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育精神,展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反映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此次开展跨界合作,就是希望为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社会大众打造多元文化体验与成长平台,共创博物馆与妇女儿童工作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何宏说。

  记者了解到,汉阳陵还是全国首家获评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示范基地的博物馆。据何宏介绍,从2017年至今,汉阳陵先后推出了“二十四节气进校园、进社区”主题活动、“阳陵二十四节气”英文版系列视频等内容,特别是今年出版了全国博物馆行业第一本二十四节气校本教材《博悟·四季——阳陵二十四节气》,有效传播了中国二十四节气文化。

  “秦军”出巡 铁马冰河入梦来

  秦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中华文物的魅力,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今年是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也是我与秦俑结缘的第36年。”全国三八红旗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田静在“文化陕西 巾帼力量”主题沙龙活动上分享了秦兵马俑如何扮演“文化使者”的故事。

  田静从小在文物的包围中长大,总是看到作为文博人的父亲在博物馆里专注地忙碌。受到父亲的影响,从西北大学毕业后,田静投身于“秦俑密码”的破译工作,她这一坚持就是36年。

  “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生前所拥有的东西死后也要搬到地下去。”据田静介绍,半个世纪来,考古工作者相继发现了秦兵马俑一、二、三号坑,发掘出土兵马俑以及铜车马、石甲胄、百戏俑等重要文物,明确了秦始皇陵的主要遗存,为秦始皇陵的全面保护和系统展示提供了科学依据。

  而来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最新消息显示,考古人员近日在秦兵马俑二号坑中发现了一尊罕见的高级军吏俑。高级军吏俑也被称为“将军俑”,截至目前,秦兵马俑仅发现了11尊高级军吏俑。此次发掘对研究秦代的军事组织和军事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秦兵马俑考古工作50年风雨历程,恰恰印证了遍布中华大地的文化遗存,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赓续不绝的基因和血脉,蕴藏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

  用秦俑传播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始终是田静孜孜以求的事业。为此,她还和同事合著了《秦军出巡——兵马俑外展实录》一书。作为系统梳理和研究秦始皇陵文物及兵马俑外展的著作,书中如实反映了秦兵马俑在海外举办277次展览的历史史实,记录了兵马俑外展50年辉煌历程,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田静看来,秦兵马俑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秦文明的集中代表。威武的军阵、写实的雕塑、千人千面的形象,展现了秦文化崇大尚多、严谨务实和影响深远的特征。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始皇陵文物到境外举办展览,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物对人的教化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田静认为,文物作为历史的亲历者,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它能够给后人更加鲜活生动的感受,直抵人心。守护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一个文博人的光荣使命。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如何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博物馆成为全民终身教育的重要平台?对此,田静有自己的答案:“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这所‘大学’里,文物是教具,文博人是老师,博物馆本身就是校舍。保护好文物和遗址,深入研究文物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立足专业角度,用通俗语言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就能让博物馆发挥大学校的作用。”

  “田野”守望 远古文明当惊殊

  考古是和历史对话最好的方式,正是因为有了考古才使得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倘若说起女子考古,相信很多人第一感觉是很“酷”,事实上,整日奔波于田野的她们也很“苦”。

  “考古的工作环境虽然艰苦,但每当发现历史真相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陕西考古研究院女子考古队队长朱瑛培在“文化陕西 巾帼力量”主题沙龙活动上分享的女子考古队的工作日常让人印象深刻。

  据介绍,女子考古队日常工作涵盖田野考古发掘、照相绘图、科技考古、资料整理以及文物保护、器物修复等方面,队伍中“90后”是主体,最年轻的还有“00后”。

  拿上手铲、竹扦、刷子这些田野发掘的基本工具,女子考古队的队员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刮面、画地层线、打边,这些都是考古队员们重复千万次的动作。

  “2020年8月,我们接到一项基本建设考古项目,500多座墓葬,占地面积近27万平方米,但建设工期临近。”朱瑛培对第一次集结参加考古任务记忆犹新。工期紧,任务重,身为队长的她倍感压力。定方案、赶工期,她和队员们白天蹲在野外发掘文物,晚上趴在桌子上整理资料……半年后,任务完成,出土上千件文物,建设用地也按时交给甲方。

  在陕西考古博物馆一个独立展柜内,舞者翩翩起舞,歌者、乐师、钟磬环绕周围,呈现出热闹的乐舞场景……这组数量众多、栩栩如生的乐舞陶俑文物引来游人驻足观看。

  “这组陶俑发现于泾阳大堡子墓地北Ⅱ区墓葬M68南壁龛内,较为完整地再现了西汉的乐舞场景,为研究西汉早期的音乐、舞蹈等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朱瑛培说,把发掘出来的文物还原成故事,生动地解读西汉时期的乐舞文化,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已经很难用言语去表达。

  女子考古队成立四年来,朱瑛培带领这支年轻队伍,已经参与完成基本建设考古项目40多项,包括泾阳蒋刘遗址、咸阳大堡子墓地、咸阳段文振家族墓地等项目的发掘。其中两个发掘项目成果因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入选“202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和“2022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

  2024年春节,女子考古队驻地大门上,张贴了队员们集体创作的一副春联:“振兴中华历艰探险何言怕苦,保护文遗迎风冒雨莫讲享乐”,横批是:“守望田野”,这恰是她们的生活写照和内心告白。

  除了考古工作,朱瑛培和同事们还通过直播、义务讲解等形式加强对发掘遗址和出土文物的阐释和展示,向公众分享考古成果。“文物无言,但考古工作者可以通过有趣的故事、轻松的讲解拉近文物与观众的距离,展示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朱瑛培说,她将和同事一起更加深入地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提升讲好文物故事的能力,更好地阐释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八百里秦川,一眼千年。西安钟楼西北角的案板街,百年易俗社传来几声秦腔,那是“老陕人”刻在骨头里的挚爱,流在血脉里的文化,人间百态细细品来,甚是一个酣畅淋漓。本是花木兰,犹唱花木兰,从文物考古、文物修复到文物讲解,她们以独有的女性视觉探寻人类远古文明,让我们从青铜器里看见中国礼制,从兵马俑里感受秦汉雄风,从田野里触摸远古文明……树树皆春色,山山唯晨辉,三秦大地上的文化女性,人人都有不一样的故事,历史的风吹拂着三秦大地,化作她们自信的笑容,期待你我一同走进中国历史的光影里。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