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多少铁公鸡,为了杨子充值芒果VIP

冷眼看电视 2024-11-02 14:52:52

原以为今年的综艺市场格局已定,不料Q4跑出一匹黑马。

在事先宣传有限、播放时间不占优势(周四周五)、同期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芒果TV的《再见爱人4》成为舆论场的最新话题担当。猫眼专业版显示,截止到第三期播出之前(10.31),节目在抖音与微博上营销事件共计185个,微博相关话题阅读数近17亿,讨论量也有84.7亿。

《再见爱人4》的爆火,与嘉宾之一杨子有直接关系。有多少人被杨子在节目中的荒谬爹味发言气到哭笑不得?又有多少人靠着审判杨子收割了一波流量?就连跟杨子一起录制节目的上古网红留几手,都有靠发“杨难财”再度翻红的可能。

根据数说聚合数据显示,节目首播当天(10.17)杨子在互联网的声量上升了5251%,人到中年,折腾了大半生的杨子,终迎迟到的“走红”。他是如何成为一档情感节目的流量担当的?还是让我们从《再见爱人4》开始聊起。

爹味综艺紫微星的诞生

说起《再见爱人》,你脑海里会浮现出哪个词?

冷眼的第一反应是“体面”。即使婚姻濒临破碎,两颗心已经无法再靠近,大部分嘉宾还是保持着体面,为自己的婚姻尽最后一次努力。

而杨子从第一次亮相,就打破了冷眼的认知。

他并不觉得自己和黄圣依的婚姻有什么不能弥合、非离不可的问题,就像他常挂在嘴边的“圣依就是个小屁孩”一样。这次参与录制,更像是作为一家之主的他,来陪“孩子”胡闹,哄“孩子”开心。

“哄孩子开心”也是一种人物动机。因为人物动机本身就是戏谑的、不认真的,这使得杨子在这档节目中呈现出浓烈的“爹味”,他不是上节目来解决问题的,只是来“玩儿”的,所以他会居高临下地教育所有人,自以为自己看透了一切。

或者可以说,在杨子自己看来,他和其他人的人物关系是不对等的,别人还处在第一层,他已经是Next Level了。

观众批评比较多的,“杨子和黄圣依回答问卷,最后只得到14分”,在冷眼看来倒不算什么过于严重的错误。杨子在节目中真正让人腻烦的,是他随时随地打断别人说话,并进行疯狂地输出与自我吹捧的行为。这就是由不对等的人物关系,诱发的爹味大舞台。

三个家庭第一次见面时,杨子就贡献了大量名场面——不听别人说话,把自己摆在领导者的位置上,即使对别人的家庭情况一无所知,也不妨碍他爹味教育。

在大家聊极限运动时,麦麦说自己在有了孩子以后就不会去碰这些极限运动,旁边的黄圣依也表示赞同。这时候杨子像发现了表演的聚光灯一样,立刻插话“你们发现没有,人有时候特别会给自己找理由”,为自己接下来的“根据统计全世界使用频次最高的词是:我”这段知识小课堂做铺垫。

在夜间谈话说到为什么不陪孩子时,杨子也根本没有在认真听黄圣依不满的地方是什么,他只是想有个机会,在别人面前展示一下“我是收藏家、我白手起家、我懂传统文化”。

他很像那种没有眼色的中年爹味男领导,别人说什么不重要,他也根本不会去用心听和记,他只是在别人的对话中捕捉一些关键词,随时揪住话头闪亮登场来一场人生小课堂。

戏谑式的人物动机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杨子在行为方面的“失控”。他不认为这是一档要认真对待的节目,节目中的规则对他来说是可以随时打破的。

比如第一期节目的“藏手机”。

为了营造一个相对封闭且沉浸的环境,《再见爱人4》在录制时就收走了所有嘉宾的手机。作为一个拥有六个微信号的商务人士,杨子和节目组玩起了猫鼠游戏。

把手机藏在胸口的杨子自以为天衣无缝,其实手机屏幕一亮完全不打自招。看见PD向自己走来,杨子迅速把手机转移到土灶附近,而且面不改色地说谎说自己没有手机,刚才发出声音的是充电宝,口袋里鼓鼓囊囊的是房卡。

“这个人怎么能这么坦然地在那里撒谎?”观察间的嘉宾被杨子的行为搞得很无语,接下来杨子自以为聪明地挡住所有摄像头,掏出手机和人打视频的行为更让人大吃一惊——即使有着丰富节目录制经验的他们,也没怎么见过这么不遵守规则的嘉宾。

随地大小爹+无视规则随心所欲,杨子简直是集中年男人最不好品质于一身的大成者。这几年就业环境的低迷,又让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于吃足了时代红利还要板起面孔教育人的中年领导积怨极深。

而杨子也终究是成为了大家的情绪靶子。骂杨子,是看不惯他在节目中的表现,其实也是为现实中被“大爹”迫害的自己鸣不平,这多种复杂的情绪助推着节目讨论度一路破圈。

当然如果将爹味贯彻到底,或许看了几期观众也就腻了。冷眼之所以看好《再见爱人4》的长线发展,是因为杨子这个核心人物身上藏着反转的可能。

先是社交平台上有人号称“有点人脉”,透露“节目看到最后你会发现,最正常的是杨子”,真假姑且不论,但给观众留下了悬念钩子。

其次,在第二期第三期节目中,杨子虽然爹味依旧,但已经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质——看别人家的问题很准,说得也很在理,有成为观众嘴替的潜质;眼里有活儿,看见葛夕搬行李会立刻帮忙,“怎么能让女孩拿行李了”,好歹身上有了点闪光点。

最后,杨子这个人因为有强烈的表演欲,所以他总是在伪装与真实中拉扯着自己,这就让这个人看起来前后矛盾,有种戏剧荒谬感。他确实招人烦,但不让人窒息,观众看他更像是“看小丑”,而不会看一会就要暂停缓口气。

比如反复说自己是商务人士很忙的他,在第三期节目拿到手机处理日常时,做出一副日理万机的模样连续打了好几个电话,但似乎说的都是没多少营养的废话,更像是给生活中的朋友报平安。还有所谓的118金盆洗手会,明明是画饼的空话,却让他说得有模有样,充满了荒诞感。

大家的批评对于杨子来说会不会是种困扰?冷眼觉得不会,他可是那种越被关注越兴奋,沉浸在自己小世界不可自拔的人,从某种程度来说也算是种超绝钝感力了。18天的旅行能不能让这位大爹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冷眼已经迫不及待看杨子最新的表演了。

当爹味杨子遇上《再见爱人》

有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虽然自称企业家、创业者,但娶了个明星老婆的杨子并不算完全的综艺素人。

除《再见爱人4》,从2011年至今杨子一共出演过10档综艺节目,而且在《婆婆和妈妈第二季》中他可是从头录到尾的整季嘉宾,却并没有引起现在这种“全民公愤”的讨论架势。

除了上综艺以外,具有强烈表演欲的杨子也是直播间里的常客,但显然那些直播内容也并没有现在节目卡段的传播范围广。

为什么杨子遇上《再见爱人4》能够迸发出这么大的破圈能力?冷眼认为,这与IP本身有一定关系。

首先,观众对这对夫妻是有期待的。

杨子夫妇,特别是黄圣依这几年的影视作品并不多,但因为黄圣依成名于电视台还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在普通路人中有较高认知度,因此他们的婚姻状况总会被营销号当作引流素材。换言之,江湖上一直有关于他们的传说,所以当他们出现在节目中时,观众的好奇心是会被勾起来的。

其次,《再见爱人》IP设计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实验场。

在18天的旅行中,他们被收走了手机,无法第一时间获悉外界的情况。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场外求助调整自己,在屏幕前“扮演”一个更符合大众偏好的角色;在节目中遇到突发事件,他们也很难“求援”,这里的一切反应都是下意识的。

多种婚姻实验的设计,表面上是在探究亲密关系,实际上是挖掘人性。因为人在亲密关系中走到绝路,一定和这个人本身的性格有关。

比如第二期的实验“婚姻中的零分时刻”,简单的一个装置,就把杨子的自大、自负、敏感和自卑统统暴露在观众面前。他看到年轻的摄影师,第一反应是抛出“你叫什么”“你多大”等一连串问题,暗示对方“我比你资历深,你没资格问我”。

这本质上,就是内心自卑,要靠抬高自己、抢夺社交场上的主动权,获得安全感的体现。

换言之,收手机、三个家庭独自旅行18天的节目规则,营造了近似真空的场域,搭配这些直指人性问题的试验,能够“逼”出那个或许嘉宾自己都不知道的真实自我。

就好像看片会上主创人员感慨的,“真的没有剧本,哪个剧本能写出来这样的情节发展你告诉我?”。

最后,是三个家庭独立又交叉的设计。

这一点很巧妙,就像《歌手2024》靠着全live把观众从短视频卡段拉回到节目本身一样。独立又交叉的方式,同样把观众的注意力从吐槽片段带回正片。

杨子是有很强的表现欲的,几乎每个家庭的问题他都会插上一脚点评几句。这就让他的爹味发言不只局限于自己的part,而是贯穿于正片的每个角落。

因为出现频次太多,观众对他的吐槽欲望也跟着大幅提升,不仅要自己吐槽和网友吐槽,还要看节目中其他嘉宾、观察室成员如何锐评他。

一个杨子盘活了节目里所有板块。过去在情感综艺中被视为有些鸡肋的观察间,如今成为“嘴替大本营”。这一季观察室嘉宾的金句,几乎都来自于大家吐槽杨子:

黄执中的“我觉得认真分析这个人,会让我觉得自己像个傻子”、武艺的“我比黄圣依命好”、侯佩岑的“谁问他了”、Papi酱的“他真是我最讨厌的那种中年男人”等等。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即使现在直播、短视频已经方方面面入侵大众的生活,但算法推荐下的它们,实际上是另一种茧房。杨子在直播间闹得再欢,如果算法认为你不感兴趣就不会给你推送他的相关内容。

但综艺是不一样的。它仍旧是最具传播强度与烈度的文娱产品,而且它遵循着一定制作逻辑,即内容上有铺垫、有高潮、也有悬念。这也是为什么杨子一直爹味,却在《再见爱人4》中格外显眼并造成广泛讨论。

爹味紫微星有多“吸引人”?就连每年要看大量节目的冷眼,都被杨子勾起了久违的追综激情,把除了正片以外的加更版、悄悄话追了个遍,甚至几次有再开个SVIP抢先看的冲动,就想看看他到底还能多离谱。

这不,第四期的预告又一次突破冷眼的认知极限,人竟然可以荒唐到这个程度。这也让人更期待先导预告中,杨子失声痛哭的名场面了——18天的旅途究竟能不能让杨子发生真改变?刺激他反思自己的那个诱因会不会到来?倪萍老师说自己气到睡不着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冷眼已经等不及看接下来的故事了。

2 阅读:12

冷眼看电视

简介:提供独家节目解析,深扒节目制作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