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市场》:明星版的跳蚤市场有什么看点?

冷眼看电视 2020-03-04 14:24:26

JTBC的新综艺《流浪市场》是一场与明星直接进行物品二手交易的节目,由徐章煇、张允瀞、俞世润出演担任MC,他们前往明星家中重新发现闲置物品的价值。

三位MC在拿到明星物品后,需要以比赛的形式将物品进行二次交易,卖得最多的人成为销售大王。虽然《流浪市场》看上去是一档卖二手物品的节目,但是它的制作核心是在讨论物品背后的价值,以及展现嘉宾的生活理念。

节目制作逻辑清晰,不仅传递出了一种理性的消费模式,还让大家看到了物品分享的意义。但在交易物品这一环节上,计时竞赛的方法间接让节目立意大打折扣,MC销售担当的角色必要性也没有详细说明。

节目核心明确,嘉宾展现自然

《流浪市场》的节目流程实际非常简单,由三位MC接受明星的委托帮忙转卖她们不再使用的物品。同时,MC会自主地发现一些有转卖潜质的物品,在征求明星同意后也可以归入需要销售清单中。三位MC作为销售代表,各自选择希望交易的物品,在两小时内进行线上销售,卖出去最多的人成为本期的销售王。

整个流程下来,节目规定了不能强行销售,销售过程中不能透露物件主人的任何信息,以及再次定价需要征求嘉宾同意。这三个规定也为节目增添了可看性和公平性,让观众觉得这像是一场真实的二手市场交易,那交易过程中面临的随机事件也更有冲击力和说服性。

《流浪市场》的重心始终围绕个人物品展开,让观众迅速明白这档节目的主题就是围绕“明星卖二手”。节目明确的制作动机推动了嘉宾们的表现能力,利用个人物品也较全面地展现了嘉宾们的生活态度。

当MC在明星家中探寻物品时,节目组设置的测试环节不仅展现了物品的实用性,也让观众重新思索家中闲置品的用处。比如第一期内容,在MC帮忙检测物品的过程中,文正媛也发现了闲置物品还能继续使用的空间,当下决定不转卖。

这种看似测试性能的环节,实则和我们平时看的购物节目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流浪市场》成功地将物品置入到生活场景里,大大提升了物品的可实用性。

同时,因为这类商品被贴上的标签是不需要的东西,所以观众和嘉宾一开始对它的期待并不会特高,即使有点小瑕疵也不会影响它的价值。节目利用大家的主观心理,最大化地呈现出物品的优势,不仅打动观众,也会让大家再次对闲置物产生兴趣。

而在节目中,每期嘉宾的性格色彩也能从物品中展现出来。比如文正媛被贴上的标签是十分注重生活品质,果不其然她家呈现出干净整洁的样子。

李连福主厨的物品则几乎围绕料理展开,他在家中为孙子准备的滑梯及院中多处流浪猫的窝,则侧面体现出他的专业能力和个性。孝渊的个人物品多种多样,几乎都和户外运动有关,也符合她兴趣“富翁”的形象。

节目没有强行地给嘉宾制造话题和矛盾,而是合理运用嘉宾,将他们的个人特色自然地呈现出来。个人物品的展现不仅让观众发现嘉宾的另一面,还能加固他们在节目中的人设形象。当嘉宾有了看点,节目自然也会有意思。

而MC与嘉宾之间也能产生一种联系,使这档节目的人物关系更像是老熟人之间的相聚。第一期因为徐章煇之前和双胞胎就较熟悉,所以他们的互动并不会生疏,短短几分钟的交流也为节目增加亮点。第二期张允瀞和李连福主厨也是在《拜托了冰箱》中有过合作。

第三期节目更邀请神童作为实习精灵加入,为了和这期嘉宾少女时代的孝渊产生一丝火花。这样的关系反而可以在定价和交易环节减少一丝尴尬,让沟通更自然。

但神童作为实习精灵却并没有给交易环节带来任何契机。节目既没有表明如果神童拿下销售冠军会怎样,也没有展现出他有什么销售天分。仿佛只是需要一名临时能和嘉宾产生关联的成员,也让观众对MC的主要作用产生一丝疑惑。

并不太合理的交易环节

虽然《流浪市场》的立意明确,嘉宾们的展现也较全面且真实。但MC作为销售员的作用太过微弱,既没办法撑起交易这个环节,也让这个环节暴露出许多小问题。

《流浪市场》第三期,节目组明确表示与MC交易只有在拍摄当天才有效,只有当天来到地区附近的居民可以购买。对于拍摄那天没有卖出的商品,如何让观众也参与其中,节目组正在思考下一步的玩法。

这类硬性规定是节目交易环节出现问题的根源。首先从两小时赛制来看,这个紧凑的时间就给节目的重点打了问号。

本来节目是希望让大家发现物品的循环使用价值。但在两小时的竞赛中,MC已经忽略物品本有的优势,而是将重心放在赢得比赛上。为了在短时间内卖出商品,他们不停地和嘉宾周旋及砍价。这样的做法削弱了个人物品所代表的意义和实用性。并不是说竞赛环节不好,而是放在这档不停强调物品价值的主题中不太合适。

比如在第二期,李连福拿出了一把全新的中式刀,原价约三十八万韩元,就在第一次协商中被徐章煇定为五万韩元。对于徐章煇来说,这把刀放入二手市场中就不再贴有明星标签,再加上顾客对于这件物品的接受金额也不会太高,因此五万韩元在销售员看来是最佳的金额。

但节目前期强调了这把刀本身的价格和含义,同时还有李连福主厨这个身份加持,徐章煇突然大刀阔斧地压价,观众对于这种极大的反差会产生一种不适的心情。不仅让人觉得不尊重这件物品本身的价值,也不太尊重嘉宾。

同时,节目也会给嘉宾和MC提供二手市场中同类物品的价格,方便他们定价。因为两小时的赛制,大家都将价格订得越来越低。虽然销售成果很重要,但一面强调销售一面又强调分享物品的意义,这样使节目的定位产生了些矛盾。

第三期时,节目组也意识到这些问题,在定价环节上的讨论更为合理,给出了为什么定价稍低的理由,提出太过压价或许会影响二手市场的价格。这也能看出节目组的确也在思考如何完善这个环节,并相应地给观众作出解释。

其实节目完全可以削弱两小时这个概念,重点关注MC的销售思维。不是一昧地砍价,而是他们作为物品推销员,如何为物品撰写有趣的文案,为物品找角度拍照,以及他们如何和买家沟通。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减弱竞争气氛,也能强调让MC去销售的必要性,不然嘉宾们完全可以自己在手机上进行交易。为什么一定要经过MC去完成交易任务呢?

因为《流浪市场》过度关注赛制,反而容易失去节目本来的优势。一昧强调卖出物品才能成为销售王,忽略了成为销售员需要的前提条件。这是节目在后半段应着重考虑的,如何让MC的销售角色变得不可替代。

之前韩国一档《帮我找房子吧》也遇见了同类问题。节目采取两队比赛的形式,两方明星队伍按照租房人的要求,去找性价比最优的房源。这档节目的核心也十分明确,但明星帮找房的必要性却没有过多呈现,最终还是需要中介和房东的帮助。导致明星推销员在节目中的定位和功能不清晰,往往容易让观众觉得多余。

而在国内版的​中,节目组先让明星推销员们体验这个行业的工作内容,再将一种真实的看房顺序和逻辑展现给观众。在明星的选择上也更靠近推销员这个职业特点,口才好成为了明星们的必备条件之一。这类共同点再加上之前的专业培训,明星推销员的功能才能凸显,他们存在的必要性才会加强。

在经营或服务类的综艺中,明星的精准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自身的性格和特点必须要靠近这类职业需求。而节目环节也需要向观众明确地展示明星担任某种角色的必要性。如果只是强调玩法和竞争关系,反而会让这种人物设定显得可有可无。

其实在《流浪市场》简单的制作逻辑下,也考量了当下大众对物品需求的心态。越来越多的人推崇极简的生活态度,导致大量物品面临丢弃或闲置。节目立意深刻,希望能发现物品的循环使用价值,从中引出二手市场存在的意义。这个创意点不仅有意义,也很贴近观众生活。我们也期待这档节目后续的展现。

0 阅读:45
冷眼看电视

冷眼看电视

提供独家节目解析,深扒节目制作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