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信行业高度垄断的背景下,运营商以“家庭套餐”“融合优惠”为名,行强制捆绑销售之实的行为,早已从商业策略异化为对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系统性掠夺。所谓的“明码标价”被包装成温情脉脉的“家庭福利”,实则暗藏消费陷阱,将用户推入层层嵌套的债务迷宫。这种虚伪的定价逻辑,不仅消解了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更以技术霸权的姿态,将真诚服务异化为资本对个体的背刺。
一、捆绑销售:垄断权力下的“伪选择权”运营商以“融合套餐更优惠”为话术,将宽带与电话卡、固话、增值服务强行捆绑,表面上为用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实则通过技术捆绑与合同捆绑双重枷锁,剥夺用户选择自由。例如,云南电信用户司女士申请宽带时被强制绑定三张手机卡,即便她明确表示独居无需多卡,仍被告知“无法裸装宽带”1。更讽刺的是,运营商将这种强制行为美化为“孝心套餐”,声称“省去父母充值的麻烦”,却对用户个体需求的多样性视而不见,本质上是将家庭伦理异化为消费规训。
技术捆绑则更为隐蔽:河北三大运营商通过关联停机条款,将宽带与手机、固话账户绑定,任意一项欠费即全盘断网,迫使消费者为冗余服务持续买单。这种系统性设计,使得用户即便意识到被套牢,也因违约金高昂(如移动用户需支付数倍违约金才能提前解约)而不得不继续履约。
二、“优惠”面具下的掠夺性定价运营商精心设计的套餐结构,本质是通过价格歧视与心理操控实现超额利润。以中国电信为例,单宽带月费80元看似透明,但与“融合套餐”对比后,用户被迫接受“多花10元得手机卡”的“优惠逻辑”——即便这张卡形同虚设1。移动用户更遭遇“套餐升级陷阱”:业务员以“免费提速”为诱饵,将宽带最低消费从58元/月悄然提升至158元/月,再利用合约期交错锁定用户,使其陷入“话费套餐越改越贵,宽带费用不降反升”的恶性循环。
这种定价策略的虚伪性在于,运营商以“让利”之名行“榨取”之实。南通移动用户被诱导签署分期付款协议,捆绑销售的劣质电动车最终成为每月84元的债务累赘;刘大爷因未激活的“附赠电话卡”被扣费2000余元,揭开了“免费”背后的收费黑洞。当消费者试图维权时,运营商又以“格式合同已签字”为由推诿,将法律赋予的选择权压缩为一纸霸王条款。
三、监管失灵与维权困境:制度性背刺的温床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权,《反垄断法》亦禁止搭售行为,但运营商仍能游走于法律灰色地带。河北工商局2016年便通报三大运营商捆绑销售违法,要求整改,但九年过去,同类问题仍在南通、云南等地重演。监管的间歇性“运动式执法”,与运营商持续性“策略性违规”形成荒诞对照。
维权成本的高企更助长了这种失衡。作家六六投诉中国电信“用不完流量就断网”,需借助名人效应才能引发关注;普通用户如刘大爷,则需历经四年诉讼才获部分补偿。运营商深谙此道:通过复杂套餐设计、模糊条款解释、投诉流程冗长等策略,将消费者拖入“时间成本>维权收益”的泥潭,最终迫使多数人放弃抵抗。
结语:真诚何以可能?当运营商将“家庭套餐”异化为捆绑销售的遮羞布,将“明码标价”扭曲为心理操控的工具,通信行业便彻底沦为资本权力的演武场。消费者需要的不是虚假的“优惠承诺”,而是透明的资费结构、真实的服务选择与平等的契约地位。若行业巨头继续以技术霸权践踏用户尊严,那么每一次“真诚服务”的宣传,都将成为对市场伦理最辛辣的讽刺——毕竟,在垄断的阴影下,真诚若不能转化为对消费者主权的敬畏,便只能是对商业文明最彻底的背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