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西周灭亡,史记是这么说的。周幽王娶了一个叫褒姒的美女,但褒姒很高冷,不爱笑,周幽王为了取悦她想尽了办法,最后发现点燃报警的烽火,诸侯军队赶到,滚滚狼烟下,褒姒看着一脸懵逼的诸侯军队,终于开怀大笑。周幽王两次三番命人无故点火,褒姒开心的同时也让诸侯们凉了心,后来申国与缯国、犬戎联军真杀过来了,再报警诸侯却没人相信,西周遂亡。
这就是脍炙人口的“烽火戏诸侯”故事来源,故事很唯美,甚至有点诗情画意,虽然周幽王以昏聩著称,好端端断送了大周江山,但因为感情戏加分,他的形象并不坏,甚至有点讨喜,怎么说也是个痴情皇帝,天字第一号大舔狗。
但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会质疑史记这段记载。第一,在山头上点火,绵延很长,虽然不清楚有多长,但想让诸侯国看到,怎么也得点个几百里才有效果。按秦长城和西汉烽火制度,烽火台间隔为2-3千米,太远就看不到了,算下来至少上百个烽火台,全部点燃要花多少时间?就算周朝士兵个个尽忠职守,一天把烽火都点着了,顺利传达给各诸侯国,诸侯们又要花多久时间赶到?
打仗可不是开玩笑,大周朝也没有正式士兵编制,所谓军人,都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农民。那时候生产力低下,不种地就没粮食吃,谁也养不起一群光打仗不干活的兵大爷。要打仗得准备物资吧,空手过去那叫送死,分发完兵器铠甲,备齐粮食战车,全部组织工作结束,又要花多少时间?不说西周,就拿春秋举例,出一次兵准备工作至少要一个月,因为你不可能背着麦子上战场,临做饭前才磨面。那时候主要粮食是谷,保存谷物的最佳方法是不去壳,晒干后存放,可以放很久不变质,所以一说打仗第一个要干的就是舂米。庄子他老人家说,出门百里,要捣一夜的粮,出门千里,先老实捣个三个月再说。
诸侯国情况各异,有钱和没钱,组织能力强和差,甚至路程远近也不一样,所以他们不可能同时到达,最可能的情况是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相差几个月也不稀奇。手脚最麻利,最忠心的诸侯,去见周幽王也至少是一个月以后,最后一个过来的,搞不好要等半年。
你想想,褒姒望眼欲穿的等了一个月才见到人,还有心情大笑吗?应该暴跳如雷才对吧。集体懵圈就更不可能了,因为上当受骗最多只有第一个傻子。先赶到的人发现上当,还不得把这消息传出去?事实上谁家都得多少在镐京里安排点探子,点烽火能不能骗到人都是个问题,不能这么赤裸裸践踏诸侯们的智商。
其次,烽火制度最早出现于秦朝,西汉年间才成型。烽火是为对抗匈奴兴起的一种预警体系,想点烽火,起码得先修烽火台,也就是说,这玩意是打秦始皇修长城后才有。虽然战国时期,燕赵等国已经开始在北方边境修长城,但那只有短短一截,根本不成型,也起不到传讯千里的作用,顶多警示下周边。把烽火台连成一体,绵延千里,这不是小国能承受的工程,西周号称朝代,但实控范围还未必有燕赵这些国家大。分封制嘛,都封出去了,而且西周时期的生产力跟战国没法比。
所以秦始皇修长城,那是真的不容易,不仅是决心,更是国力体现,如果没有统一六国,没有高度集中的君主集权制,根本无法实现,而如果不是为了对付匈奴,也根本用不着下这么大本钱。
匈奴之剽悍,就不用多说了,如果不是长城和汉武帝,中华古文明会不会像其他文明那样,毁于异族铁蹄,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先不说西周有没有实力修这么多烽火台,就因为一个犬戎,值不值得都是个问题。它毕竟不是匈奴,差得远呢。
冒顿于秦二世时崛起,建立了匈奴帝国,把刘邦百战精兵打的丢盔卸甲,而犬戎呢,不管秦太后芈月是不是牺牲了色相,但秦国统一六国前,单凭一己之力就把它收拾了。论威胁,完全不在一个等量级。
2008年,清华大学收到了一批竹简,这些竹简也被称为“清华简”。竹简一共2388枚,经过检测,确定竹简年代为战国中后期,出自湖北,大概在白起灭楚前。用一个词来概括清华简内容就是闻所未闻,如果能全面破解竹简内容,将极大改变中国古史面貌,价值不可估量。清华简破译工作目前仍在进行,先后出版了8本文献,其中许多内容都是首次面世,并附带揭开了很多历史之谜,比如真正的尚书,证实现存本为伪造。
西周灭亡在清华简里,是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周幽王娶了申国申候女儿为王后,生了个儿子叫宜臼,也就是之后的周平王。周幽王后来又娶了褒姒,生了个儿子叫伯盘。周幽王想改立伯盘为继承人,周平王逃到了申国,于是周幽王就去攻打。申国有个盟友叫曾国,申候向曾国求救,曾国也是个小国,因为投降了西戎,就拉着犬戎一起去救,周幽王没料到援兵这么多,直接被干死了,西周就这么灭亡了。
史记记载,大致与清华简相同,唯独多了一个“烽火戏诸侯”,把周幽王被杀,归结成了自作自受。周幽王也确实有点自作自受,如果不是想改太子,哪来的国破身死。周平王继位并不是一帆风顺,他东迁洛阳的目的,也不是躲避犬戎。明明跟犬戎是一伙,躲什么躲。真正目的是争权,因为虢国另立了周幽王之弟周携王为君,周幽王死后,周朝有十几年时间,有两位君主。
虢国最早有两个,分为东虢和西虢,虽然不清楚拥立周携王的是哪个虢国,但这俩封地都在河南。西虢原本在宝鸡,但周宣王时期东迁至三门峡,改称南虢;东虢在荥阳,周平王时期被郑国所灭,从这点看东虢的可能性大一些,但不管哪个,位置都在河南,所以周平王东迁,更大可能是为了对付周携王。
争权不可避免要牵扯到名分,虽然周平王是周幽王儿子,但他头上毕竟顶着一个弑父大帽子。周幽王改立太子,那只是宫廷内部之争,但烽火戏诸侯就不一样了,周幽王瞬间变成了无道荒淫之主,周平王继位也就显得名正言顺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