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证齐全也没用,跑顺风车照样被罚了5000元!”东莞网约车司机李师傅的经历,揭开了近期多地严查“全职”顺风车的监管风暴。
2025年3月以来,广东广州、惠州、东莞等地密集出台政策,明确禁止营运车辆参与顺风车接单,并对非营运车辆每日接单次数设限,超量即被认定为非法营运。这一举措引发行业震动,多名司机因“全职”接单收到高额罚单,部分平台甚至因运力骤减出现订单无人接单的窘境。
顺风车的初衷是共享出行、分摊成本,但近年来部分司机通过跨平台拼单、高频接单等方式将其异化为“全职”营生,也催生出了嘀嗒出行、一喂顺风车、高德顺风车等平台。
直接导致了顺风车行业接单量飙升,例如,珠三角地区跨城线路(如广州至深圳)的专职司机日均接单量可达15次以上,月收入过万元,远超政策规定的每日3单上限。
这类全职司机常通过绕路接客、临时加价、强制拼座等手段牟利,甚至有司机在微信群内买卖订单,导致乘客体验极差——原本3小时的车程可能延长至5小时,费用也从100元涨至120元。
更严重的是,职业司机挤占了真正顺路车主的接单机会,导致共享出行生态失衡。广州私家车主王师傅坦言:“热门线路的订单刚发布就被专职司机秒抢,普通车主根本接不到单。”
为遏制乱象,多地祭出组合拳。广州、惠州等地明确:仅非营运车辆可接顺风车订单,每日上限3次,跨城订单每天不超过2次,违规者按非法营运论处,罚款5000元至10万元。
技术手段同步跟进:深圳启用AI稽查系统,通过分析车辆轨迹(如频繁出入机场、车站)、接单时间(早晚高峰连续接单)锁定可疑车辆;成都打通跨平台数据,追溯司机在多平台的接单记录。
此外,广州发布《顺风车成本计算指引》,规定每公里费用不得高于燃油、通行费及10%车辆损耗的总和(约0.6元/公里),超标准即涉嫌营利。
严查行动已引发连锁反应。东莞部分司机转向夜间接单,导致23点后订单量激增40%;广州通勤时段顺风车应答率下降35%,乘客平均等待时间延长至20分钟。
平台企业被迫调整策略:嘀嗒出行上线“接单限制器”,强制司机每日接单不超过4次;哈啰顺风车将跨城订单里程费下调23%,试图降低职业化吸引力。然而,运力短缺的矛盾依然突出。某平台负责人坦言:“若严格执行接单上限,平台运力将减少60%,这违背市场规律。”
面对矛盾,行业尝试探索新路径。曹操顺风车推出“业余车主”认证,对月接单少于20次的用户减免15%佣金;高德地图试点“社区拼车”,将3公里内同小区订单自动打包,降低空驶率。
这场监管风暴折射出共享经济本土化的深层挑战:职业化顺风车虽满足旺盛的跨城出行需求,却冲击出租车市场秩序并滋生安全隐患。
如何平衡安全、公平与新业态发展,仍需政策与技术的持续创新。正如广州交通部门所言:“我们打击的不是顺风车,而是挂着羊头卖狗肉的非法营运。”唯有回归“真顺路、低定价、非营利”的初心,顺风车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