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漫步在钱塘江旁的小河边,想到了杨万里这首《夏夜追凉》。
与自然相融,听风轻吟,听蝉长鸣,仿佛杨万里一语道破夏夜散步的精髓。
二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译文:
夏天的中午,天气炎热,到了晚上依旧让人热的心里烦躁。索性就打开门,独自到月光下去站一会儿吧。
这时,远处的竹林和树丛里,传来一声声虫子的鸣叫,让人倍觉安静;随后一阵阵清凉的感觉也迎面飘来。这并不是风,或许这是大自然宁静的凉意吧。
三赤日炎炎似火烧,这是夏天给人的第一印象,也就是热。
所以对于我来说,应该也是对于大多数朋友来说,喜欢夏夜。
一天忙碌下来,可以好好休息休息,此刻的天气也逐渐凉爽,不正是出去走走的好时候?
杨万里也是如此。
或许因夜里天热的缘故,辗转反侧难以入梦,迫于无奈才出门纳凉。
但他不写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手,以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夏夜追凉图。
人们通常说“心静自然凉”,便是这个道理。
范成大在《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取凉》里说道:“风从何处来?殿阁微凉生。桂旗俨不动,藻井森上征。”既然桂旗不动,可谓非真有风,殿阁之“微凉”不过因静而生。
如《佛典》所云:“风未动,旗未动,是人的心自己在动”,两处有相同的意趣。
再回过来看杨万里的《夏夜追凉》,月光婆娑,竹林深深,树荫密密,虫鸣唧唧,作者悄然伫立。
追凉可得体肤之适,赏月则可得精神之快,难怪他要独立不移、执着若此。
四恍然中,我仿佛看到了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影子。
或许朱自清是受杨万里的启发,于诗词中化出一种境界,用于散文,再得以升华。
但此刻,你再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能便是另一种感受:穿越了七百多年后的杨万里,在清华园的荷塘边,踱着步,一个人欣赏这荷塘的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不就是杨万里“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吗?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⑽,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不就是“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吗?
此刻朱自清的心在荷塘月色里已经得到了宁静,就像此刻杨万里写下“时有微凉不是风”也欣然回去一样。
五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一个是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个是散文,真情挥洒自如,又清丽典雅。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传承,七百多年后,我们从朱自清身上看到了杨万里的身影。
但非要分高下,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