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36个博士学位”:光环加身的背后,却是中国在滴血

奇史怪谈 2025-04-22 10:53:55

说到胡适,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那36个亮闪闪的博士头衔了。他总共拿到了这么多来自西方的博士学位,算是近代以来中国这方面拿得最多的人了。

一般人,想拿一个博士学位都挺不容易,更别说36个了。但胡适却是个例外,他拿了35个西方的博士学位,还都是英美加那些顶尖大学的,再加上一个香港大学的,总共有36个学位中的35个。胡适这人,真是天才中的天才,少有得很。咱们中国人,有这样的天才,是不是也该感到骄傲呢!

事儿是这样的:胡适咋能拿到那么多博士学位呢?你可能不知道,他总共有36个博士头衔,这事儿真把胡适的底儿给兜出来了。关键的是,他每拿一个博士学位,背后都像是咱们中国在暗自伤心、流血,这事儿真该让现在的中国人好好琢磨琢磨!

【胡适第一个博士学位】

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了他的头一个博士学位,不过关于这个学位,有些事儿还挺让人琢磨不透的。

1917年那会儿,胡适从哥伦比亚大学回来,到了北京大学当起了教授。可有个事儿挺让人琢磨,那时候胡适到底是博士没念完呢,还是已经毕业了?根据现在的研究,大概有这么两种说法:

首先,说说胡适的那个老朋友,现在却成了对手的梅光迪,他觉得胡适的论文口试也就勉强过关,还得再考一次。所以,胡适在1927年又回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等他把两个条件都满足了,这才算是真的拿到了博士学位。

这个说法挺有道理,胡适的学问嘛,说实话可能也就那样,咱们来看看下面两位大咖是怎么评价的:

梁漱溟特别敬重两个人,一个是章士钊,另一个就是章太炎。不过呢,章太炎谈到胡适的时候,可就没那么客气了,他说:“胡适这家伙,也敢谈哲学?康有为、梁启超他们好歹还有点‘底子’,胡适啊,他连点‘底子’都没有。”

近代历史学者唐德刚曾编纂《胡适亲自讲述的一生》,还写了本《胡适往事回忆》。他谈起胡适时说:“胡适先生的那几本书,其实并不怎么值钱。所以,要是我们只把胡适当个普通的学者来看,那他真没啥亮点。就连当个研究《水经注》的专家,他都有点不够格。”

再者,美国哲学学会的成员余英时(见上图)经过仔细研究后指出,胡适只是将博士论文的提交时间推迟了十年,除此之外,没啥可疑的地方,他确实是个名副其实的博士。但话说回来,胡适不是大家公认的天才吗,那他为啥会延迟提交博士论文呢?

确实,也有挺多专家认为胡适没真正完成学业,没走完拿博士学位的流程。说到他1927年拿到的那个博士学位,估摸着更像是“荣誉”头衔。

反正,胡适拿到第一个博士学位,那肯定是1927年的事儿了,为啥拖了十年那么久,具体原因谁也讲不明白了。

【胡适的批量博士光环】

1938年,那是日本大规模攻打中国的第二年,中国那时候真是陷入了大麻烦。为了能从美国那边多弄点帮忙,中国就让胡适去美国当大使了。蒋介石这么做,估摸着是考虑到下面这两个原因:

首先,胡适在美国结识了不少朋友,其中有个校友就是罗斯福,而他的哲学导师则是约翰·杜威。杜威这个人可不简单,他是美国共济会里33级的大师。胡适通过杜威的介绍,也加入了共济会,成为了一名石匠学徒。这样一来,胡适在美国就有了很多的朋友,自然就能更好地站稳脚跟了。

再者,胡适对西方特别有好感,他提倡完全吸收西方文化,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持贬低甚至否定的态度,曾说过“中国各方面都比不上别人”,这包括人的品格和道德。他主导的新文化运动、古史辨等,其贡献确实不可忽视,但里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些贬低和否定,恰好迎合了西方对中国的文化策略。也因此,胡适很受美国人的青睐,在英国和美国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到了现在,那些否定中国历史文化的人,往往还能拿到西方的一些大奖。

不论胡适怎么看待中西文化,但在抗战那紧张关头,战士们都在拼命打仗,国家把重担交给了他。按理说,胡适该到处活动,想办法拉支援。可没想到的是,胡适一上任,就来了个“四不做”:不张扬、不借钱、不买武器、不搞救济!

可问题是,胡适他身为驻美大使,既然选择了“四不”,就是不愿给国家抗战帮忙,那他整天都在干啥呢?总不能跟那个叶名琛似的,就是那个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候的两广总督,面对英军来个“六不”政策,啥也不干吧?

当然不对,那时候胡适一门心思扑在到处演讲上。像宋子文这些人,都劝他少讲点,多做点实事,但他压根儿不听。结果,在他当大使那四年里,一口气拿了27个博士头衔,不过都是“荣誉博士”,可不是靠真本事得来的!

就像蒋介石说的那样:胡适在美国呆了四年,虽说给自己弄到了27个博士学位,但对国家和战事那是一点贡献没有,甚至都不愿意开口说话,生怕得罪美国那边。说到底,这些文人名流对国家也就这么点作用了。

要是觉得蒋介石的话靠不住,那胡适的学生傅斯年说的,其实也在拐弯抹角地提意见:“这事儿倒也不是啥坏事,但要是能把这些精力省下来,用到更重要的事情上,那不就更好了吗?”

1938年到1942年间,中国那会儿的处境,大伙儿心里都清楚,简直是惨到家了,危险得跟鸡蛋悬在头上似的。可胡适呢,别说为国家拼死拼活了,连自己该干的活儿都不管不顾,一个劲儿地瞎折腾,忙着给自己弄博士学位。就这样的人,居然还能被称为“民国大师”,“文坛的头儿”,还有“温文尔雅的君子”,让人尊敬?说实话,蒋介石说他“光顾着自己,不管国家”,这话还真没说错!

最后,咱们聊聊这篇文章的主题,还有三个方面挺值得琢磨琢磨:

首先,在新文化运动里头,胡适那肯定是出了力的。但话说回来,他对咱们中国历史文化的那些否定言论,像说什么“两千年来就没几篇传记能看”,“炎帝黄帝尧舜禹那些都是瞎编的”,还有汉代以前的书全是假的,这些话听起来实在不太靠谱,挺不负责任的。不过呢,这些话倒是挺合西方人的胃口。所以,胡适能拿到他的第一个博士学位,说不定就是美国那边给他的某种“回报”。

再者,胡适对能被“历代君王中最后一位大人物”溥仪召见感到得意,但他同时又倡导新文化运动,整天喊着民主自由。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是不是显得有点不对劲?所以,胡适可能心里盘算着怎么讨好西方,好让自己得利,而西方也乐意给他个“大师”的名头作为回报。现在这种情况还不少见,西方给的荣誉,往往都落到了那些顺着西方心意的人手里。

第三,胡适对中国历史文化采取了不负责任的摒弃态度,这让中国很受伤。他身为驻美大使,却一口气“揽”了27个博士学位,这也让中国很没面子。更过分的是,他还多次公开发表言论,说什么“我宁愿国家灭亡,也绝不主张跟日本开战”。像这样的人,竟然在近几十年来被吹捧得神乎其神,收获了一大堆好评,这背后到底是谁在推波助澜,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1 阅读:2
奇史怪谈

奇史怪谈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