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挂证取酬":隐形腐败背后的利益链条

小阳随笔 2025-04-14 17:49:43

近期,多地纪委监委密集通报了一批公职人员违规"挂证取酬"案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种看似"小问题"的行为,实则是一种新型隐性腐败,正在多个行业领域蔓延,其背后隐藏的利益链条值得深思。

所谓"挂证取酬",是指公职人员将自己的职称、职业资格证书等挂靠给非供职单位,本人并不实际工作,却能定期获取报酬的行为。表面上看是"以技取酬",实质上却是"以权取酬"的变相交易。

今年4月,重庆市纪委监委披露了一起典型案例:某区公立医院外科科长罗某,在正常工作期间,将个人执业药师证挂靠在一家药店,每月获取500元报酬。当被查处时,罗某辩解称"挂证没有影响本职工作,国家也允许医师多点执业"。然而,纪委监委明确指出,罗某的行为既未经批准,也未在药店实际工作,本质上属于违规兼职取酬,违反了党的廉洁纪律。

记者调查发现,这类问题在建筑、医疗、水利等领域尤为突出。在建筑领域,一些公职人员将建造师证书挂靠给建筑公司;在医疗领域,部分医院工作人员将执业药师证挂靠给药店;在水利系统,有公职人员将专业技术资格证挂靠在相关企业。这些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还可能带来潜在风险。例如,药店"挂证不坐堂"可能导致处方药乱开、高价药横行,危及群众用药安全。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行为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有的通过中介机构间接挂靠,行为人与"挂证"单位不直接接触;有的将证书挂靠在工作地以外的单位,利用信息差逃避监管;还有的进行短期挂靠,仅为满足特定时期的资质审核或项目投标需求。

从各地查处情况看,问题之广泛令人震惊。安徽省黄山市查处55名公职人员违规"挂证取酬",退缴费用高达287万元,平均每人5.2万元;四川省宜宾市纠正整改此类行为766人;河南省住建部门排查出相关人员14218名。这些数字仅是冰山一角,背后隐藏的利益链条值得深思。

然而,仔细分析这一现象,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多年来这一问题屡禁不止?是否应该反思现有资质认证体系?当前的资质证书制度过度强调"证书"而非"能力",导致市场对证书的畸形需求。行业准入门槛与实际需求脱节,形成了证书市场的供需失衡。这种制度设计缺陷是"挂证取酬"问题长期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同时,我们也应质疑:仅靠事后惩罚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虽然社保全国联网等大数据手段有助于精准发现问题线索,但这可能只会催生更隐蔽的规避手段。各地公布的查处数据是否反映了问题的全貌?是否存在选择性执法或运动式治理?短期集中整治后,问题是否会卷土重来?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此外,部分地区公职人员薪酬与其专业技能价值不匹配,也是导致他们寻求额外收入的动机之一。如何平衡公职人员的专业价值与薪酬待遇,如何设计更合理的专业人才流动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治过程中,应当把违规"挂证取酬"和正常的专业性帮扶区别开来。在确保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公职人员经过如实申报并获得批准后的专业技术服务,不仅不应被禁止,反而应当鼓励,这有利于打破技术壁垒,促进相关行业健康发展。

当前,各地纪检监察机关正在加大整治力度。一方面,通过社保全国联网等大数据手段,精准发现问题线索;另一方面,加强与组织、人社、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协作,建立信息互通、问题移送机制。住建部、人社部等部委也联合开展专项治理,对违规人员撤销注册许可,对违规单位予以公开并纳入资质动态核查。

治理"挂证取酬"问题,不仅需要严格执纪执法,更需要从源头上完善制度设计,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才能真正斩断这条隐形腐败的利益链条。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