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VS晚清洋务运动

卢克斯基 2024-06-20 13:17:58

自甲午海战后,中国再也不是从前心高气傲的天朝上国,日本也不再是居于孤岛的藩镇小国。胜利的狂欢与征服的欲望使日本滋生了掌控世界的野心。日本虽然推翻了德川幕府,但四大明治寡头并未还政于天皇,和汉献帝几乎没有区别。他们把天皇捧成了神,高高的供在那里,所有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可是全国仍有300多个藩镇诸侯未消除,实权无法下线,货币体系极度混乱,各个诸侯发行的五花八门的纸币如果不加以铲除,指不定哪天跑出来一个新的德川幕府,再加上外来资本的渗透,日本岌岌可危,这种糟糕程度可不比清帝国少。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日本摆脱了资本的控制,并且天皇真正掌控实权,法定货币完成统一。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开始真正的资本主义。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几乎是同时起步,面临的问题也类似,但日本却成功了。日本的成功给中国人带来的刺激和纠结,远比败于英国更令国人抓狂。

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资本?还是买办?亦或者是赌徒心智?记住,这一切的背后,所有身影都跟钱有关。在这一架架历史的马车中,其实就是钱的力量在驱使。

日本崛起之前,面临一个非常巨大的问题实权不统一。在当时推翻德川幕府之后,明治天皇就是周天子坐在天坛上的人,他后面的四大寡头常州番、萨摩番、肥前番、土左番,没有真正的权力,一统旗下300多个诸侯,混战割据锁国,这种恶劣程度堪称春秋战国。如果想要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这种藩镇割据严重地阻碍了日本近代化历程。

明治寡头们最终实现了一个办法类似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由中央出钱把藩镇诸侯以及武士阶级全部养起来。你要知道,武士阶级和藩镇诸侯,他们的收入很不稳定,粮食受惩,几乎靠天吃饭,再加上推翻德川幕府之后,全国上架战争频繁,还得出钱镇压,很不划算。然后四大主管他们就算了一笔账,全部养起来预计消耗7,800万,这支出占当时日本中央财政的1/3,类似于清朝背负200万八旗子弟的负担。由于新政府刚上台,再加上内忧外患,实在没有多余的钱来解决其他的问题,就只能通过印钞票来缓解。眼前的通货膨胀,货币泛滥,政府信用急剧下滑,政权岌岌可危。通过印钞票不是长久之计。

明治维新初期,要发展经济,就必须稳定社会,大力发展工商业。而大批武士贵族们整天只会打打杀杀,又让他们不闹事,就必须养起来。就像清朝的八旗子弟,不做事,拿国家俸禄,养了几年,每年国家财政的1/3都会给这群游手好闲的人浪费掉,安置武士阶级又是一大负担。怎么办呢?寡头们又想了一个办法。这意思是政府与其每年拿出巨额的现金给诸侯武士们吃喝玩乐,不如一次性把所有俸禄买断,但并不是支付本金,而是给利息,大家感兴趣的可以网上搜一下。这种法子不比雍正帝逼着八旗子弟去京朝以外耕地要高明得多吗?日本正是用了这种方法,彻底解决诸侯武士阶级的矛盾和安置费,拥有多余的钱来发展工业和商业,两全其美。第二,虽然武士阶级得到了解决,但是外国资本的渗透和清朝一样严重,怎么解决这一重大问题才能决定远东的崛起。

日本亲眼目睹了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外在的压迫下日益殖民化的危险趋势,这就是为什么从明治为新开始到甲午海战之前,日本没有进行大量的外债融资,特别奇怪,因为日本彻底发现了货币信用的秘密,在现代银行与信用货币机制下,法定货币永远不会缺席,货币能被银行创造出来。所以日本根本不需要外国资本进入日本的银行体系。日本只需要国际硬通货,那就是外国技术和设备以及原材料。

日本比外国人玩得更高明,硬通货币可以由日本的茶叶、瓷器获得。外国资金?对不起,不需要,因为日本自己就可以创造货币。所以日本明治维新从来不搞招商引资。在1863年到1868年之间,外国六大银行全部进入日本的货币体系。而日本最早成立的银行在1871年,当年六大银行总共携带2亿两资本金登陆日本市场,这种实力比日本银行不知强大多少倍,直到1900年,日本的全部银行资本金还没达到这个数字的一半,可见外国资本势力有多强大。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尽管外国银行的实力雄厚,但是无法在日本开拓市场,到20世纪初,最早在日本开户的六大银行,除了汇丰能稍微运转之外,其余的全部被扼杀。而汇丰正是因为在中国进行鸦片走私和国际货币兑换,才能在日本勉强生存下来,但还是被日本挤压到只能进行兑换领域的遐想空间,非但无法染指日本的货币发行权,就连日本普通的市场都无法进行交易。而日本之所以能够守住自己的货币发行权以及本土的安全,我觉得在于日本真正地发现了货币的秘密,钱的理念。

这问题的本质在于日本明治寡头和清朝文人政客在对于西方列强的心态是不同的。日本缺少洋买办阶层的生存空间,外国势力就无法和洋买办大力配合,想在日本展开业务是不可能。在金融领域更是如此,财政部就是明治寡头权力核心,这是他们的命根子。

众多财政官员都是萨摩藩和常州藩的武士出身,外国银行想要控制日本的货币发行权,首先得越过这帮金融武士们,这就是为什么日本能够控制本国货币发行权的原因,但也不是根本,原因有很多,这只是一部分。在1901年,日本本国的银行数量从0增长到1,867家,其余的外国银行全部被日本掐死,只剩下汇丰。

当日本完全掌控本国的货币发行权时,仅仅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从一个落后的殖民地国家一度成长为现代工业强国。当然,这过程并没有我讲的这样简单轻松,背后的货币保卫战,信誉战特别艰难。你要知道,外国银行曾经携带2亿资本金登陆日本市场,这种庞大的金额完全可以吞灭日本市场。但日本活下来了,并且一一驱赶,然后对外国银行开始资本主义侵略。其实这方向盘是在他们的手里,你们有钱,你们有军舰,你们从来就比我们懂得怎么做生意。

反观清朝的洋务运动,就是李鸿章为核心的官僚与晚清政府为代表的洋买办势力集团。洋买办的利益就是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斜阳自重,以外国势力作为在中国进行利益博弈的主要筹码,必要时牺牲国家利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就是汉冶坪公司的命运,这个公司完全饰演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以及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野心的成功。汉冶坪公司全名叫做汉冶坪煤铁厂矿公司,由汉阳铁厂、大冶铁厂和江西萍乡煤矿三部分组成的,是中国第一大新式钢铁联合企业,完全具备问鼎世界钢铁托拉斯的潜力,如果汉冶坪公司能够成功,将会给中国的经济带来巨大的飞跃。你要知道,在当时,重工业是工业革命的根本,它可以带动铁路、轮船、军工、机械制造、冶金、矿山等等一系列中国领域,由此可以彻底改变中国在20世纪前期的悲惨命运。

钢铁工业是一切工业的脊梁,缺乏钢铁工业的国家在现代国家中是不可能挺直腰板的。而清政府正是明白这一道理,就创办了这一公司。但是你在网上搜一下汉冶坪公司,你就会看到这么一个简介啊,由盛宣怀造请清政府批准成立的。盛宣怀是什么人呢?洋买办,买办的根本利益就是斜阳自重,以自身的利益为纪要。前身其实就是汉阳铁厂,由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朝廷批准进场。进场之初,大家应该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吧中国之大,何患无没。然后张之洞力排众议,一定要把厂址设在汉阳大别山下,以便就近督办。但是建厂之后,派人到长江中下游探测煤矿,结果一无所得。在当时呢,汉阳铁厂距离最近的大野120公里,距离坪上煤矿约500公里,运输成本极高,所以在1894年第一次开炉就由于燃料缺乏被迫停止,不得已才向日本、德国购煤禾焦炭,导致汉阳提纯的煤胶成本是国外的3倍,炼出来的钢铁在市面上没有任何竞争力,开炉炼钢又会亏本不炼,每月固定开支又要花费8万,不得已才向盛循环求助。

在当时,唯一有能力吃下汉阳也就是汉冶坪的只有盛宣怀,但是盛宣怀要求必须自己经办铁路,张之洞被迫同意。而铁路融资就必须外国银行借债。在上文里面说过一句话,日本正是亲眼目睹了中国洋务运动靠借债导致半殖民化的危险趋势。所以日本明治维新从来不搞招商引资,而借债对谁有好处呢?杨百万、盛君怀。

在1896年盛宣怀到任,前前后后花费800万到1,000万不等的费用,才建好铁路钢轨、铁板厂等。直到1909年,汉业平才能真正地拿出合格的钢材。汉业平公司就是1908年成立的,由汉阳铁厂、大冶铁厂、江西萍乡煤矿三部分组成的,此时已经可以盈利了。到1912年,每年资产940万。这里有一个特别令人悲痛的故事!

清朝不就是在1912年灭亡的吗?当时盛群怀怕被革命党抄家,私自沟通日本,以便尽快地把汉冶坪平交到日本手中。而袁世凯在1913年时就准备把汉冶坪收为国有。但是盛春槐早一步签订合约,秘密给日本。这种合约是什么呢?日债欠日本的贷款。在1915年时,日本在二十一条中专门提出汉冶坪公司的问题少给老子来这一套,伊藤博文活着的时候也不敢威胁老子,你他娘的算老几奶奶和杨老三。这个意思是所有该公司的一切权利、产业,中国政府不得自行处分。从此,汉冶坪真正变为日本产业。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才被国民党收为国有。你要知道,汉冶坪如果能够成功,是完全可以把中国近代史的屈辱改变。

而造成这一根本原意的,我觉得在于买办的自身利益为纪要,他不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盛宣怀都要快死了,也不肯把汉冶坪交给袁世凯,而要给日本,这足以看出洋务运动到底是怎么失败的。当然,我只是从资本和买办的角度分析的,别刚,你们从不一样的角度,一样可以分析出新的视角。汉冶坪的失败还有一个角度,大清银行是1905年成立的,清朝货币体系尚未统一,大清银行发行的纸币没有信誉度,老百姓们不买账,资本金也没有上海股票市场雄厚,钱庄票号规模又太小,故步自封不足以成事,在这种恶劣的财政环境下是难以存活的。如果汉冶坪在日本的话,如此重要的国企,日本会拼命全力支持,挡住外国的竞争,只能说汉冶坪公司的命运太可惜。

通过这件事也能看出,货币主权是国家的命脉,失去金融主权绝不可能保住国家经济增长的控制权。中国洋务运动看似热热闹闹,但却完全经不住战争的考验。当中国和日本迎头相撞时,200万的消极战略完全体现出来了。当时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与日本相比还占有优势。从经济上看,日本明治维新虽然进步很大,但重工业还是比较薄弱的,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制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日元,银行资本9,000万日元,进出口额2.6亿日元,财政收入8,000万日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其他都不如中国。从军事上看,日本从明治维新起,出于一个岛国的本能,接近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到战前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北洋舰队相当。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中国还略占优势。

而李鸿章号称世界第八舰队的北洋水师,排名还在美国、日本之前,在甲午战争中却连一艘日舰都未打沉,自己还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陆军几十次战役无一胜利,其余可用望风而逃四字概括。杨崖山、叶志超不但仓皇逃窜,还谎报战功,后来在朝鲜平壤狂奔500里,逃回鸭绿江防线。李鸿章安排了4万劲旅,兵力多余日军,但不到3天就全线溃败。日军进攻一周,只放了一排枪,劲旅便弃城逃跑。

日军攻占大连,主帅赵怀野高举湘棋,绝尘而去,家里的金银珠宝早已提前装上逃走。弹大炮130多门,炮弹子弹240万发,全部被日本缴获。日军右攻旅顺劲旅以7万以待劳役之军,对付2万劳失远征的日军。主帅连日军的影子都未见到,就连夜长船潜逃威海,结果群龙无首,军心瓦解。大清帝国花费数千万辆白银打造的旅顺要塞,瞬间就被攻克。这种消极战略怎么打?后来就是朝鲜进入日本势力范围,割壤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外带2亿两白银赔款的马关条约。其后经过各怀鬼胎的猎枪调解,日本同意归还辽东半岛,但赔款增加3,000万辆白银。

当时战败的大清帝国哪有银子偿还?外国银行家等的就是这笔外债大单。各国金融银行蜂拥而上,清朝被吸干了血。清政府借款2亿两白银,举借这样大数目的外债是前所未有的。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也曾借过外债,但数量并不算大,支付本息并不十分困难。战前基本都已还清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所需。外界的外债将大清的财政收入几乎全部抵押出去,外国垄断资本,开始控制清政府的财政,清政府入不付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正是为这些贷款做抵押,新政府被迫让德国租了胶州湾,俄国拿走了旅顺、大连港,英国霸占了威海卫,法国寄了广州湾。贷款条件时不得提前还款,也不得加速还款。贷款担保是清政府几乎全部的关税、农税、盐税。简单地说,这笔外债就是拿整个大清国的税收做抵押。甲午战败使大清帝国彻底破产,日本突然获得如此惊人的财富,侵略欲望大涨,开始盯上俄国。用大英帝国的眼光看,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其实是符合他们在全球战略的布局。而日本血拼出的是15亿日元的外国债务和庞大的战争消耗,近4倍于甲午战争所得。此时的日本已经疯狂,不出去掠夺就无法偿还如此高的债务。无论是甲午战争还是日俄战争,除了流血的输赢双方之外,更有狂吃外债、承销大蛋糕的国际银行家在幕后偷笑。

李鸿章还为外国银行家准备了另一块更大的蛋糕,这就是中国铁路网融资。清朝可能没有想到,正是铁路葬送了自己的统治。铁路是个好东西,关键是谁来控制?用明治寡头的话说就是他们亲眼看到了在印度。大英帝国的铁路修到哪里,哪里就会沦丧为悲惨的殖民地,大清帝国早已奄奄一息,根本不可能拿出银子来削减全国的铁路网。而国际银行家已经饥不可耐了。第一笔铁路贷款归于汇丰和颐和银行。这是天津到奉天和牛庄的线路,担保就是北京到上海关一线的全部铁路资产。换句话说,如果贷款还不上,英国可能要租用北京所有铁轨,车皮、火车头等业务全归一合。第二笔铁路生意是上海到南京的沪宁县,长江流域都是英国人的势力范围。

但是俄国人不满英国山海关的铁路威胁到他们的码头,跳出来建厂子,结果是俄国扫兴而去。如此一来,汇丰和颐和洋行在宁湖县这一中国最富实的地区垄断了铁路运输。他们可以任意制定费率,而不必担心竞争,因为贷款条件中禁止在同一地区再修铁路。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接管了南满铁路系统,但无钱维护修理,日本实在欠了太多的钱。日本银行只能求助于汇丰,因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日本的银行还是一个小弟,一条条铁路被抵押给外国银行,仿佛一根根锁链,牢牢地绑在大清帝国的身上。终于,这个曾经辉煌的巨人倒下,话题有点沉重啊!好了,以上就是本期文章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的收看,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0 阅读:19

卢克斯基

简介:盲目迷信意识形态,会让人失去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