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日本的饭碗?大米自给率接近100%,却闹米荒打得头破血流

青藤绕架 2025-02-11 22:48:4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日本的大米市场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抢米大战”,超市货架上的大米被一扫而空,“每户限购一袋”的告示牌格外醒目。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发生这场“米荒”的国家日本,竟然号称大米自给率接近100%,这背后是有什么隐情吗?

答案是还真有隐情,而且这个隐情还跟一群“猪队友”有关,在日本这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农业领域竟然存在着如此严重的垄断和腐败问题。

这个“猪队友”到底是谁?日本的高自给率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谎言?

谁偷走了日本的饭碗?

要说日本这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米荒”,真是只能用“离谱”两个字来形容。

先不说天灾、气候异常,直接把那个藏在背后的“猪队友”揪出来亮亮相。

这个“猪队友”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简称JA,也就是常说的农协。

别看它表面上披着农民合作组织的羊皮,一副为农民谋福利的样子,背地里干的那些事,简直就是损害农民和消费者利益的勾当。

农协就像一个贪得无厌的中间商,死死地掐住了日本农产品的价格命脉。

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优质大米,却被农协以低价收购,然后农协再把这些大米高价卖给国内的消费者,或者干脆低价出口到其他国家,从中赚取巨额差价。

这种操作直接导致国内市场大米供应不足,价格飙升,老百姓叫苦不迭,更让人气愤的是,农协仗着自己财大气粗,还把手伸向了政治领域。

他们利用政治影响力,对政府政策指手画脚,甚至迫使政府实施稻米减产政策,也就是所谓的“减耕令”。

美其名曰是为了稳定米价,实际上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让农民被迫减少种植面积,导致大米产量一年比一年少。

日本的水稻种植面积从1960年代到2015年不断降低,这直接削弱了日本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万一遇到天灾人祸,粮食安全可就岌岌可危了。

结果农民没赚到钱,消费者买不到米,只有农协赚了个盆满钵满,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不就是“猪队友”的最佳诠释吗?

很多人可能不信一个国家的农协会干出这种事,那可以看看日本市场上的大米价格。

同样是10公斤的大米,在日本国内可能要卖到8000日元,相当于人民币400多元,但同样的大米在美国和迪拜都更加便宜。

从这巨大的价格差距就能看出来是农协在搞鬼,低价出口大米,把本该属于日本国民的粮食便宜卖给外国人,让自己的同胞在国内面临“米荒”的困境。

“令和米骚动”

2024年的夏天,日本的各大超市里上演了一出“抢米大战”,摆到货架上的大米一大早就被抢购一空,要是去晚了,看到的只有空空如也的货架。

几乎每个超市的大米货架上都贴着刺眼的“每户限购一袋”的告示,为了抢到一袋5公斤的大米,平时彬彬有礼的日本民众一个个焦虑地排起长队。

这幅景象被日本网友们戏称为“令和米骚动”,一个低保户的女性说,自己每个月只能拿到8万日元的补贴,但是10公斤大米就要花8000日元。

各大媒体也纷纷报道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米荒”,大米价格飙升的新闻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据《环球时报》报道,有千叶县的居民说,同样30公斤的越光大米,价格比前一年上涨了四成。

在日本米饭可是国民主食,几乎顿顿都离不开,以前大家觉得米饭是再寻常不过的东西,结果曾经的日常成了奢侈品,这滋味谁能受得了?

这下很多人都蒙了,日本的大米自给率不是一直号称接近100%吗?怎么还会闹“米荒”,难道这自给率难道是假的?

其实真相很简单,这个所谓的“高自给率”看着光鲜亮丽,实际上却是个谎言。

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为了所谓的“稳定米价”,一直在推行减耕政策,鼓励农民减少水稻种植面积。

雪上加霜的是,农协这个“猪队友”还在背后操控市场,低价出口大米,把本来就不够吃的粮食,大量卖到国外,导致国内市场更加供不应求。

总结下来就是日本自己种的和吃的大米都越来越少,但是还一直在往外卖。

当然也不能完全忽略极端天气对稻米产量的影响,2024年的夏天确实高温酷暑,对水稻生长造成了一定影响。

但这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只是加剧了“米荒”的程度,并不是根本原因。

要是没有减耕政策和农协的垄断行为,就算遇到极端天气,日本也不至于闹成这样。

说到底,这场“米荒”,暴露的是日本农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是减耕政策和农协垄断的苦果,高自给率的背后,隐藏的是危机四伏的粮食安全隐患。

日本农业的未来之路

眼看着“米荒”愈演愈烈,日本政府也不是没采取措施,只不过这些措施更像是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

他们释放了部分政府储备米,试图平抑市场价格以解燃眉之急。

但这些都是权宜之计而已,要真正解决“米荒”问题,日本农业必须来一次刮骨疗毒般的大手术,进行深刻的改革。

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打破农协的垄断地位,这个“猪队友”就像一头拦路虎,挡住了日本农业发展的道路。

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农协一家独大的局面,让农民可以自由选择销售渠道,让消费者可以买到价格更合理的大米,实现互利共赢。

还得赶紧改革农业政策,不能再一味地追求“稳定米价”而牺牲产量了,要鼓励农民增产,提高粮食自给率,真正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这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实现的,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比如提供补贴、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等等,实实在在地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增加种粮的积极性。

另外日本农业还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人口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年轻人不愿意务农,导致农业后继无人。

所以吸引年轻人返乡务农,也是当务之急,可以考虑提供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创业扶持、住房补贴等等,让年轻人看到农业的希望,愿意投身到这个行业中来。

同时发展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是必不可少的,日本在科技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那么日本农业的未来在哪里呢?或许就在那些致力于开发农业机器人的企业家身上,也可能在那些不畏艰难、毅然返乡务农的年轻人身上。

他们才是日本农业的希望所在,只有摆脱了农协这个“猪队友”的拖累,日本农业才能浴火重生,日本民众才能真正将“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结语

日本“米荒”,表面上看是天灾,实际上却是人祸,减耕政策的长期执行削弱了日本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而农协的垄断和操控更是火上浇油。

高自给率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却狠狠地打了脸,所以说这“米荒”事件给全世界都敲响了警钟,粮食安全不能只看产量,更要看掌控权。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安全感,否则自给率再高,也难免沦为“猪队友”的牺牲品,日本如此,其他国家又何尝不是呢?

信源

《环球时报》 2024-09-12 日本“令和米荒”的背后

新浪财经 2024-09-07 日本“米荒”:自给率接近100%的国家缘何陷入“吃饭难”?

1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