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过年了,想必很多人已经买好了新衣服。十年前,我在太原上学时,同学们也这么想:要过年了,是否买身新衣服体面得回去?这时候宿舍里便开始七嘴八舌议论,有人说去柳巷,有人说去服装城,在纷言杂语中,见多识广的榆社人伟哥说:去“海泽边”吧!
我们来到了“海泽边”,发现其实是“海子边”。海子边是太原柳巷附近的一条小道,毗邻文瀛公园,道路两边有许多卖服装和鞋帽的小店,物美价廉,时尚程度堪比当时服装城路边的那些店面。
之于当时的我们而言,去海子边显然更近,也人少,所以我们都非常喜欢这里。现在回想起来,那里的衣服确实好看,但实际多少都有点“精神小伙”的风格。那年代就比较流行略显张扬和浮夸的风格,有许多版型新潮,色彩鲜艳的服装。
印象中,店里的老板娘很会做生意,一个劲儿让你试穿,在你周围忙前忙后,让你在镜子前面转来转去,然后直夸你穿这个好看,又直夸衣服材料多棒。最后就到了关键的砍价环节,老板娘表示三百块,小伙子还价一百五,最后拉拉扯扯,总能以一百多块钱的价格成交。
后来毕业了,对新衣服之类的不再重视,再加上眼界开阔,认识了品牌,知道自己穿杂牌装得再高端也只是表面噱头,没什么意义。再后来电商也日渐发达,再加上砍价恐惧症,渐渐很少再去逛街逛衣服,会觉得男人们相跟着逛服装店感觉怪怪的。
所以,最近很多年,都几乎没再去过服装城,没在柳巷逛过服装店,更没再踏足过海子边。海子边,成为学生时代的一种特殊记忆。
------------------
最近,周末的时候路过文瀛公园,一种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我突然想,旁边那条道儿不就是海子边么,不知道现如今海子边怎么样了。想到这里,无心在公园放风,跳出大门,瞅了一眼路牌,果然是海子边西街。
步行沿着海子边西街进发,经过一个岔路口,闻到了一些餐饮店飘出来的香味,但这里还不够,还不是我记忆中的海子边,继续向前走!看到了兴旺粮油店,抹过街转角的废弃楼,曾经的海子边跃然浮现于我的眼前。
不过这种感觉却并未维持多久,很快我发现,除了街头处还有寥寥几家卖衣服鞋帽的店开门营业之外,街道更深处的那一排排店铺全没了。道路两边的建筑粉刷成白色,门头清一色统一起来,却再没什么店铺开门,卷闸门紧闭的门头上写着:整治市容人人参与。
人人参与是标语,店店关门是实际,这里已经没有生意了,也没什么顾客,来来往往全是过路的汽车。除了我之外,我只看到有两个人是步行的。
人们常说沧海桑田,比喻时间流逝下,世界变化之大。我有将近十年没来过这里,十年前这条街上的服装生意欣欣向荣,十年后这里如同现在的季节,凛冬已至,寒风刺骨。
但我还是耐着性子沿着街边走了下去,再走下去也没什么店铺开着,只看到有一家手表眼镜维修店还在营业,附近还有个成人用品无人店,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海子边是曲线的,所以绕过最后一个弯,就看到了文瀛公园东门。我被岔路口东边的一座建筑吸引,于是径直走向那里。
这明显是一栋老房子,样式中西结合。大门上方写着“煌华小院”四个字,从旁边的牌匾来看,似乎里面有一家烧烤店。
我很喜欢这样的老房子,这让我有一种穿越至上世纪的感觉。令我惊奇的是,这栋建筑的一层窗台上居然放置着商品售卖,看来里面是个小卖店,但这样的构造,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以前的供销社。
最后我发现这栋楼体上钉着一个牌子,果然是历史建筑,现在是太原市的文物保护建筑。实际上,这附近应该离纯阳宫不远,不远处的文瀛公园与山西饭店,也是非常有历史的地方。
在这样的地方,才能真正体会到太原城的感觉。虽然现在经济不断向南,年轻人都聚集向新城区的高楼大厦,高楼大厦与新商场当然明亮舒适,但感受不到太原的灵魂气质。
我从海子边原路返回,一路上,我在想海子边为何如今没落了。最后还是觉得,一来经济环境确实不好,二来像这样以物美价廉为主打的服装小聚集地是注定会被电商打败的。论款型,曾经的“精神小伙精神小妹”风格早已成为过去式;论价格,拼多多可以把所有实体店按在地上摩擦,并且网购简直太方便了。
继续走,又到街转角时,抬头看了看那座圆形建筑。它被铁皮围挡着,以前一直没注意,现在突然发现,它上方是漆黑一片,显然是火灾留下的痕迹。这座楼一直空着,也一直没拆。世界变化,人潮川流,但总有些地方,它的使命终止在某一刻,然后就一直停在那里,直到有一天,也许它也成了文物。
在太原的这些地方,总是常看常新,过往的经验随时被更迭。2015年,海子边尚且繁荣,2025年,海子边已经凋敝。现在的人再念叨起要去哪里买衣服,恐怕没人会再提海子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