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的蔡康永,在冷杉RECORD的访谈中,坦然地聊起了衰老、死亡,以及人生的诸多感悟。他说,衰老就像一个突然的耳光,也像记忆力慢慢衰退的细微变化,让人猝不及防却又不得不接受。 他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开始婉拒一些长远规划的邀约,但笔耕不辍,依然活跃在创作的第一线。这是一种对生命深刻的理解:时间有限,更要珍惜当下。我们总说要活在当下,但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
访谈中,蔡康永也谈到了人际关系和情商。他认为,情商不是一味地讨好别人,而是要服务于自己,守护好自身的边界。 年轻时的他也有讨好型人格,如今却学会了干脆利落地拒绝,不再为难自己去迎合他人。这种转变,是成熟的标志,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想想看,我们有多少时间浪费在无谓的讨好上?又有多少人敢于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
大S的离世,对蔡康永的冲击巨大,他形容那是一种“不见了”的感觉,而非纯粹的死亡。他选择用想象的力量来抚平伤痛:他想象大S移民到了遥远的挪威或比利时,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是一种温柔的告别方式,也是对逝者最好的尊重。 而面对小S的悲伤,他则选择默默陪伴,给予她最需要的支持。亲情友情,在生死面前,显得格外珍贵。
蔡康永的家庭背景特殊,他从小没有接受过金钱教育,所以对金钱没有概念,也因此格外慷慨。他认为温暖是一种体面,但也源于他从小缺乏金钱教育所带来的无知及好奇心。 他还调侃了“文青”崇尚痛苦和燃烧的生活方式,认为那是“请鬼拿药丸”,更欣赏轻松、省力的人生。他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生活另一面的轻松与自在。
从小接触死亡的蔡康永,对死亡的态度是坦然且从容的。他甚至希望死后不被过度缅怀,被遗忘就好。他通过写作和积极参与生活来练习面对死亡,认为早点练习能减少威胁感。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但不是生命的终结。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精彩,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于退休的传闻,蔡康永予以澄清:他只是减少了参与一些类型的节目,并非真正退休。他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拒绝那些过于热闹或赞助内容与节目内容混杂的节目。这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坚持,也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 他的目标很明确: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继续创作,继续工作。
蔡康永的访谈,不仅仅是一次对人生的回顾,更是一次对生命的思考。他用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告诉我们:坦然面对衰老和死亡,守护好自身边界,活出精彩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 你对蔡康永的人生态度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