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谏逐客书》写作时机之谜:一份高明的效忠书

曲江家文化 2024-07-07 07:44:39

李斯那篇有名的《谏逐客令》,不仅是一篇精彩的古文,更是令他洗去了吕不韦的门客这一标签,而进入秦始皇的权力中枢。但是关于李斯的这篇文写于什么时机,司马迁的《史记》之《秦始皇本纪》和《李斯列传》的记载,却并不一样。

现在很多人,包括百度百科采信的是《李斯列传》中的记载: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谏书···

这里说的是,因为韩国派了郑国来帮秦国修建郑国渠,想要以此消耗秦国的民力,然后被秦国人发觉了。于是很多宗室大臣就向秦王嬴政提出,诸侯来秦国的游士,都是为了他们自己的主家,认为应该把他们都驱逐出去,这便是逐客令。然后李斯也在驱逐的范围内,就上了这篇《谏逐客书》。

可是,《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却并不相同:

九年,······王冠,带剑。长信侯毐作乱而觉,···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秦王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

这里说的是,嫪毐谋反作乱被镇压后,秦始皇同时借机免去了吕不韦的相国之位,然后在这场政治斗争过程中发布的逐客令。显然本纪的这一记载要更符合历史的一般逻辑,因为嫪毐和吕不韦不仅本身是从别国来秦的游士,同时他们得势后也大量地豢养门客游士,这就对秦始皇的王权造成了威胁。所以在镇压嫪毐和罢免吕不韦后,借由驱逐这些门客游士而发布逐客令,肯定要更符合史实和逻辑。

所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秦纪一也采用了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载的时间线:

(始皇十年)冬,十月,文信侯免相,出就国。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

那么,是司马迁没发现这个矛盾吗?其实并不是,这恰恰是司马迁一个很重要的史学思想,那就是尽可能地保留我所能看到的不同的历史记载,哪怕不合理,但也许其他人能从这条史料中发掘延伸出一些不同角度的历史和思考。

我们知道,李斯原来是楚国人,来到秦国先是投入吕不韦的门下作为门客,得以有机会被秦王嬴政所接见,并在吕不韦的手下当到了长史这样一个重要职位。可以说,李斯身上是有很深刻的吕不韦门下的烙印的。而从我们前面所述的时间线和历史逻辑来看,逐客令的背后其实是嬴政亲政后的一次重大权力斗争和洗牌,对于李斯来说,在此时机表达自己效忠秦王的决心是很重要的。

而对于李斯这样成熟的政治家和秦始皇这样的雄主而言,当然不可能只用拍马屁的方式来完成这种效忠宣示,所以《谏逐客书》中所提到的百里奚、商鞅、张仪、范睢等这些外来门客游士,不仅都对秦国有功,而且都是为增强王权做过贡献,尤其是范睢这个人,其实功劳是无法与其他几个人相比的,但李斯特地提到他“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其实就是在高明的表达自己效忠秦王的意思。

《谏逐客书》这篇文章李斯确实写得高明,但在对自己有大恩的吕不韦被逼自杀的过程中,李斯从头到尾却没有发过一次声。李斯这个人得失算计之心太重,最终反而被赵高算计,落得个腰斩夷三族的下场,也是可悲可叹!

0 阅读:24

曲江家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