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知否》中,老皇帝痛失幼子,年纪也渐渐老去,上朝时群臣进谏,让皇帝过继宗室子孙,早立储君。
盛长枫和一群狐朋狗友高谈阔论立储之事,还振振有词地说兖王强干,出身高贵,会做储君。巧的是还传到了老皇帝的耳朵里。老皇帝还没下定论呢,合着盛长枫替他做主,还提前站队了?本来老皇帝就心情不佳,为了警示参与立储结党的臣子,于是杀鸡给猴看,将盛弘扣留宫中,反思一晚上。
盛弘留宫中未归的二天一夜,盛家已经闹得人仰马翻。
大娘子的院子里乱了套,到处着人打探消息,长柏去找了平宁郡主,华兰也回娘家想办法。
那个口口声声自诩和盛弘是真爱的林小娘,已经脑补了抄家甚至盛弘下狱的一出出大戏,着急忙慌将铺子田地换成银子,随时做好跑路准备。
唯有盛老太太安定自若,告诉大娘子要沉得住气,看好盛家的门户才是当务之急。
盛老太太不担心盛弘安危吗?当然担心,盛弘是盛家的主君,他要出了什么事,那对盛家来说,是塌天大祸。
盛老太太不是无知者无畏,而是有她自己的分析的:首先,皇帝是个宽厚和善的人,在御花园口渴了忍着去皇后那喝茶也不说什么,就是怕下面服侍的宫女受罚,以此类推,这样的皇帝不会胡乱行事;其次,本朝开国以来,没有杀文官的先例;最重要的,盛老太太深知盛弘做事从来不出格,又只是个小小的五品官,不会惹大祸。
果然脑子是个好东西,林小娘和大娘子闹得不可开交,差点惊动开封府时,盛老太太早已明察秋毫,预料到了结局。
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人生剧本当然不一样。
既然是敲山震虎,效果达到了,老皇帝也就放了盛弘回家。
大娘子哭天抢地,庆幸夫君顺利归来;林小娘想着给自己上不得台面的行为找点理由,挽回盛弘的心,都急着打听盛弘为何留宫中。
唯有盛老太太什么都没问,只道回来就好,还说盛弘这么长时间未归,肯定乏了,让他去沐浴更衣,与妻女团聚。
盛老太太超乎寻常的镇定连一向稳重的明兰也忍不住发问:祖母为啥不问问父亲为何留宿在宫中?毕竟盛家从上到下谁不想知道啊?都明里暗里在打听呢。盛弘的荣辱可是关系到盛家的前程。
盛老太太一语道破天机:若是喜事,早说了。满脸的不开心,那就是挨了皇帝的训。既然能回来,说明问题也不大,何必揪着问,让人下不了台呢?
看看,盛老太太格局多大,看问题多会抓重点,只关注涉及到盛家根本利益的,但凡与盛氏一族兴衰无碍的,一概都无所谓。
02
华兰生女儿时伤了身子,很难再孕,盛老太太直接找来妇科高手贺老太太。
盛老太太让华兰将管家权扔出去,好好调理,生个儿子。
一向抓不住重点的大娘子又开始咋呼了,在她看来华兰费尽心血得了个会管家的好名声,汴京城里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多体面。哪能说放手就放手?
大娘子这个青铜很难带动,盛老太太只能耐心解释:华兰丈夫是老二,袭爵的是老大,华兰再怎么辛苦管家,只不过为他人做嫁衣裳;华兰婆婆一向偏心老大,让华兰管家只是为了用她嫁妆填补家用;华兰多年被婆婆折磨,生女儿时困难,怀孕更难了。华兰身子弱,累不得,甩掉管家的事儿,安安稳稳生个儿子,才是正事。
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做它干啥?盛老太太火眼金睛,一眼看透,直接抓主要矛盾,养好身子生个儿子,才是对华兰最有利的。
盛老太太最可爱的地方是她不迂腐,她知道华兰的婆婆是个难缠的主儿,惦记着华兰的嫁妆,于是给华兰出主意:哭也好,求也好,装病也好,示弱也罢,反正要把管家的事儿扔出去,很有画面感,既睿智,又接地气,丝毫不内耗。
再看看大娘子,一会儿担心华兰失去那鸡肋都算不上的管家权,一会儿又要去骂袁家,为华兰的嫁妆理论去,感觉她什么都要抓,什么都抓不住。
也许有人会说,袁家算计华兰的嫁妆是袁家三观不正,这个锅真不应该大娘子来背。话是这么说,可袁家让华兰苦哈哈地管家,还侵吞她的嫁妆,是妥妥的既得利益者,开心都来不及,怎么可能改?大娘子既希望华兰管家,又不希望袁家用华兰的嫁妆,这怎么可能,这是在挑战人性啊。所以,大娘子焦虑、痛苦、内耗啊。
谁痛苦谁改变,盛老太太多大气,我想救我孙女出苦海,不稀罕你那管家权,也不计较曾经折进去多少嫁妆,我就找最好的医生,给我孙女好好调理,让她身体健康,再生个娃,她的日子自然就过好了,一招彻底解决问题,一点不内耗。
只可惜,大娘子永远也不懂,人能改变的终究只能是自己,希望别人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只能是痴人说梦话,憋出内伤罢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