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写于1958年,但为何在1946的教材中就有同名文章?

文学私秘 2023-04-10 21:45:50

《朱德的扁担》是一篇经典的课文,在目前的统编本语文课本里,出现在二年级上册课本中。

目前的教材中,这篇课文的作者署名为:朱良才。

在由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浙江现代革命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编的《红色名人印迹》(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中,对朱良才有如下的介绍:

朱良才(1900—1989)原名朱绍时,字少时,号振声,湖南省汝城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西路军,失败后只身一人,经36天沿途乞讨,化装潜行回到陕北。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三支队政委,第三军分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参加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副政委,华北军政大学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华北军政大学政委,华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政委。1955年授上将军衔。

课文《朱德的扁担》,朱良才著,最初收入1958年出版的《星火燎原》丛书中,1961年教育部正式将其列入全国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

从这个介绍来看,《朱德的扁担》最早出现在课本上的时间,应该在1961年。

1961年版教材

但实际上,只要我们查阅一下建国以来的语文课本,会发现,早在建国初期,就已经在小学课本里出现了《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本。

而这时候,朱良才尚未参加《星火燎原》征文,被收入《星火燎原》一书的后来据以改编成《朱德的扁担》的原文也未面世,那么当时课本里的《朱德的扁担》的原文,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来源?

目前,没有任何一篇文章与论文对此进行过爬梳与披揭。

鲜为人知的是,《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本,往前追溯,能够找到的最初收入教科书的版本,是在1946年9月初版的由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教育厅审定的《初级新课本:国语常识合编,第七册》中。

这本课本由华北新华书店出版,编著者是皇甫束玉。

皇甫束玉是一位老教育家,1918年5月生于山西省左权县东隧峪口村。1937年参加革命。历任《抗战报》编辑,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教育厅编审委员,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处科长,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处长、办公厅副主任、研究室主任,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兼副社长、副总编,人民教育出版领导小组副组长等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编写出版了多种剧本和编写了晋冀鲁豫边区《初级新课本》、《民校识字课本》。解放后多次主持和参加高等学校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1985年获韬奋出版奖。离休后编写出版了《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

在皇甫束玉编著的《初级新课本:国语常识合编,第七册》中出现了名为《朱德的扁担》的课文(第13课)。

不过,这篇课文的内容,与今天看到的由朱良才版改编的课文差别较大,从表象上看,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版本,但是,我们仔细地看一下,会发现,这两篇课文之间却有着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牵连。我们可以说,1946年版的《朱德的扁担》遥控式地影响着1961年版的今日通行的朱良才版的同名文章。

我们先来看一下1946年版出现在晋冀鲁豫根据地语文教科书中的《朱德的扁担》的内容:

井冈山被敌人围困着。

可是井冈山上,又那样穷困,人烟稀少,没有粮食,于是到宁冈背粮去!

从井冈山到背粮的地方,有五六十里,可是我们的红军并不怕,大家唱着笑着就走了。

不过,在南方不叫背叫“挑”,而是用担子挑。

可是挑粮的担子,是不能每个人都有一条呀!人多担子少,在挑粮的时候,一不小心,你的担子往往就会被别人抢去的。

我们朱总司令的担子,也就常常被别的战士抢去了。后来,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在他的担子上写了五个大字:“朱德的扁担”。

这样一来,以后就没有人再拿他的扁担了。

以后大家谈起来的时候,常常骄傲的说:“我们的朱总司令,和我们一样背过粮呢!你不要看他是个总司令,挑起粮来比我们还挑得多……”

这篇课本与现在最大的不同,是没有今天通常版本里的战士“藏”扁担的情节。不过,大部分的内容与细节,在这篇课文里都已经具备,如背粮的地点宁冈、运粮路程距离有五六十里、还有扁担上的字都在今天的课文里能够看到没有变化。

我们无从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但按照当时的课本编写规律,应该是根据当时的根据地的报章杂志相关文章改写的。

抗战时期的各个根据地都有自编的教材,体系与课本都不相同。

到了1948年9月,晋冀鲁豫边区与晋察冀边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过去的两套教材,自然地也要进行合并,于是,以原晋察冀边区的课本为基础,又重新编写了一套统一的课本,由华北新华书店出版发行。

华北新华书店版

这套华北版的教科书,日后成为新中国第一套教科书的基础与主体。

1950年12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它就是在华北联合出版社、上海联合出版社和华北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的,过去的华北版教科书与上海联合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也就顺理成章地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样,在建国初期,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里,其来源分别有华北版与上海版两个版本。

其中,小学语文教材里,都在版权页上分别注明了这两个版本的源头体系。

一个是1948年3月华北新华书店原版,这是华北版教材体系。

华北版1949年12月版教材中的《朱德的扁担》

一个是1949年7月上海联合出版社原版,这是上海版的教材体系。

上海版教材体系中的《朱德的扁担》

这两套教材,上海版本因为是后出,它接受了之前的根据地教科书的一些课文设置与安排,因此,这个上海版本教材与华北版课本,在内容上多有相同之处。

而在华北版与上海版为原版的教材里,都有《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

这时的课本,已经不同于晋冀鲁豫根据地语文教科书中的《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了。

我们看一下,华北版与上海版教材以及以这两个版本为原版的人教版教材里的《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

华北版1949年1月版教材,内容稍有不同

朱德的扁担

1928年秋天,一部分红军驻在江西井冈山。井冈山上没有粮食,经常要抽出一些人来,到五六十里外的宁冈去挑粮。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要去,常常互相抢扁担。

我们的朱总司令也和战士们一样去挑粮,他怕自己的扁担被别人抢去,就在扁担上写上“朱德”两个字。战士们很敬爱朱总司令,不好意思拿他的扁担。这样,朱总司令就能常常和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了。

后来,战士们常常得意地说:“我们和朱总司令一块儿挑过粮。别看他是总司令,挑起粮来比我们还挑得多呢!”

可以看出,这个版本与1946年版的课文相比,语句更显工整、严谨,少了旧版的那种随意性的散文化的描写,但是关键的要素,都是相同的,信息量基本等同,尤其是最后一句话,与1946年版大体相同。因此能够大致判断,这个版本基本就是1946年版本的改写版。

1952年第五次修订版

这个版本的课文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建国后的华北版与上海版为原版的教材里都有出现,不过建国后每一年的人教版的课本都有修订,所以《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在教材中的课文序号是不同的,但内容都没有什么变化。

1953年第六次修订版

1961年,人教版的《朱德的扁担》换成了根据朱良才原作改写的一个新版本,之后这一个版本,也成为《朱德的扁担》的定型版本。

但值得注意的是,1979年1月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第三册》中出现了一篇《挑粮》的课文,可以看成是《朱德的扁担》的改写版。

我们看一下这个版本的全文:

挑粮

红军在井冈山根据地坚持斗争的时候,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吃粮特别困难。有一回,红军在山下夺取了敌人的一个粮仓。朱德同志亲自带领军民运粮上山。

从山下到山上有四十多里地,山很高,坡很陡,非常难走。朱德同志挑着两大箩筐谷子,走在队伍中间。到了半山腰,他看见一位老农,挑着一担谷子,在前面吃力地走着。他急忙赶上去,,亲切地说:“大伯,天太热,歇一歇吧。”

他们俩坐在石头上聊起天来。朱德同志说:“您挑得太多,我心里很不安啊!”老农摇摇头,说:“你虽然比我年轻,可你的担子也不轻啊!”朱德同志说:“您放心,我是挑过担子的。”他一边说,一边从老农的箩筐里匀出一些谷子,拿起扁担挑上箩筐就走。

这时候,老农看见扁担上写着“朱德记”三个字,连忙问赶上来的战士:“他是谁?”战士说:“朱军长。”老农惊讶地问:“军长还挑粮?”战士回答道:“是啊!朱军长常和我们一起挑粮。大家怕累坏他,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他就又做了一根,还写上名字。这样谁也不好再藏他的扁担了。”

老农听了,立刻挑起粮担,快步追上去。

这个版本采用了故事的写法,刻画了人物,设计了情节,比过去的版本富有起伏,但提供的信息,并没有超过朱良才版改编的课本。

到了八十年代的小学课本,又恢复了朱良才版的《朱德的扁担》,一直沿用至今。虽然有局部的语句调整,但总体来说,基本框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由此可以看出,1946年版本的根据地教科书中的《朱德的扁担》到今天的这篇同名课文,虽然看起来差异较大,但是内在的脉线是相同的,早期版本里的语句,后来又融入到朱良才版的课本里,因此,1946年版的课文的构思与语句,仍以一脉相牵的方式,润泽着今天的这篇发散着对孩子们的永恒的影响力的经典课文之中。

而严格的意义上讲,“朱德的扁担”的最早记载,还要追溯到更远的年代。

据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统在《“朱德的扁担”之考证》一文中记载,他在1936年上海出版的《逸经》半月刊第11期中,查询到一篇署名为“柳云”的文章,文中说朱德在井冈山与红军“有福同享、有祸同当”,去往桃寮挑谷子,“朱确与众同挑,有人在其扁担上大书‘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字,至今赤军中犹传为美谈”(关于这篇文章的作者,笔者有专文介绍,可搜索“《朱德的扁担》的首个披露者曾与鲁迅共餐,诋毁瞿秋白,活了34岁”)。

这样,我们从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出,“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从1936年就流布在上海的一家报章中,然后显影在根据地的教科书中,之后踵事增华,形成了目前的描写细致、起伏跌宕、忠于史实的《朱德的扁担》课文,成为红色经典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范文。

2 阅读:125

文学私秘

简介: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类的所有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