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落伍了?六代机将带来革命性变化,或装备垂发,火力前所未有

青筠谈世界 2025-01-05 15:28:36

在战斗机领域,中国算是实现“阶级跨越”最多的国家了,从当年连飞机铆钉都造不出来,到现在开始领跑战斗机的发展。上世纪30年代,日寇的战机在中华大地上空肆虐,可当时的旧中国,却只有几百架从国外买来的战斗机,打光了就只能看着日寇的战机横行霸道了。

上世纪50年代,在苏联的帮助下,新中国拥有了当时世界一流的战斗机,经过朝鲜战争的磨练,中国一度成为美国口中的“空军强国”。

然而喷气式战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加之中苏关系恶化,导致中国的战斗机研发进入了瓶颈期,当美苏都在搞第四代战斗机的时候,中国还在基于米格-21来完善歼-7。上世纪80年代,代表中国最先进水平的歼-8II首飞,其技术水平只相当于美苏上世纪60年代研发的喷气式战斗机。

到了21世纪初期,当中国的争气机歼-10服役的时候,美国的第五代战斗机F-22也服役了,此时中国整整被美国甩开了一代,并且当时的歼-10还没有完全国产化,也没有装备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技术水平较同期的美国四代机仍有一定差距。

更严峻的是,西方还持续对中国实施武器禁运,除了俄罗斯之外,中国几乎无法从其他国家那里接触到与先进战机相关的技术,加之俄罗斯在航电、飞控技术方面存在短板,这就导致中国想要在战斗机领域追赶上西方的脚步,就只能自己依靠自己。

当时即便是对中国最乐观的人,恐怕都不敢相信,中国会在短短20年时间内,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许多人都对国产武器装备的进步速度感到不可思议,其实中国武器能有今天的先进水平,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上世纪90年代,如果只看武器装备的性能,解放军的平均水平别说跟美国相比了,就算跟印度、伊拉克军队比起来都略有不足。但是如果看整个国家的军工体系,那中国的规模在当时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能够独立生产战斗机、导弹、坦克、军舰、潜艇等武器,其中大部分都是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掌握了,而当时中国其实已经在搞不少先进武器项目了,只是军队建设为经济让步,导致这些先进武器项目的进度较慢。

等到2010年之后,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拥有了相对充裕的军费,许多先进武器的研发进度就进入了快车道,再加上中国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科研专业人才,于是就出现了新型武器在10年内井喷的情况。歼-20战斗机、东风-21D弹道导弹、055型驱逐舰、轰-6K轰炸机,都在这段时间出现了。

尤其是歼-20的出现,正式标志着地球的天空不再由西方战斗机主导了,与当年苏联的苏-27不同。苏-27虽然具备挑战西方四代机的实力,但是苏联的解体以及俄罗斯经济不景气,导致苏-27失去了后发优势,被不断改进的F-15远远甩开。

歼-20真正让西方感到紧张的原因是,它拥有真正的后发优势,中国的国力决定了歼-20在未来几十年内会不断改进升级,巨大的机体带来了远大于F-35的升级潜力。

当然,歼-20只是让中国追上了西方的脚步,只能让西方感到紧张。歼-20与F-22、F-35依然是同代机,不存在谁能完虐谁的情况,最终的胜负还是要看各自的实战发挥以及工业产能。但是中国的六代机,却会让西方感到恐惧,尤其是前段时间中国试飞的两架神秘科幻飞机,着实让西方倒抽了一口冷气,西方发现自己可能要变成落后的一方了。

那么中国的六代机最终会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呢?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这一次没办法继续摸着鹰酱过河了,因为美国自己都没搞明白六代机应该是什么样子。所以,六代机对于中国来说,不仅是对技术实力的挑战,同时也是对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挑战。

虽然无法判断前段时间试飞的两架神秘飞机,究竟是不是未来的六代机,但是中国科研人员早就对六代机有所研究了。依照中国“装备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惯例,早在2005年前后,中国就已经开始预研六代机了,2017年左右,六代机的研发就已经正式立项了。2020年,歼-20总设计师杨伟曾发表过《关于未来战斗机发展的若干讨论》的论文,对未来六代机进行了精确描述。杨伟认为,六代机将拥有超越以往战斗机的超大航程,拥有多武器/高密度挂载所带来的高杀伤力,具有超声速无尾布局带来的全向极低隐身,以及自防御弹末端硬杀伤防御等能力,对未来空战形态带来革命性变化。

当年杨伟的恩师、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曾经写过《一种小展弦比高升力飞机的气动布局研究》的论文,旨在解决隐身、高机动性、超巡航、跨音速性能和高攻角性能之间的矛盾,歼-20的气动外形有很大程度上就是源自这篇论文。如今杨伟接过了接力棒,发表了关于六代机的设计论文,很可能也会成为中国研发六代机的方向。

这其中提到的超大航程,意味着六代机的体积会进一步放大,大于歼-20这种重型战斗机,甚至有可能接近中型轰炸机的标准,并且六代机的升力系数会进一步提高,增强巡航效率从而实现更高的燃油/航程比。

而更宽大的机身,能够让六代机拥有更大的内置弹仓,能够携带更多的大型弹药。第五代战斗机的弹仓尺寸有限,只能携带中程空对空导弹与普通航弹级别的对地攻击弹药,像霹雳-17这种长度6米左右远程空对空导弹,根本无法装入五代机的弹仓中,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五代机战斗力的上限。

可是五代机因为机体尺寸限制,无法设计出更大尺寸的弹仓,否则会影响燃油、起落架的布置,极大压缩机体可用空间。想要内置大尺寸的弹药,就只能要求六代机拥有更大的弹仓,也就意味着六代机的机体将显著大于五代机。

至于大机体带来的机动性问题,其实反而不严重。战斗机的机动性并不是看战斗机的大小,苏-27的尺寸要比早期喷气式战斗机大多了,但是绝不会有人相信小巧的米格-21会在机动性上赢过苏-27。

真正影响隐身,是六代机所要求的无尾布局,为了追求极致的隐身性能,六代机大概率会取消垂尾、鸭翼、水平尾翼这些气动舵面。虽然这样的设计让六代机拥有远超五代机的全向隐身性能,但是必然会影响飞机的稳定性与操控效率,当年歼-20在已经拥有垂直尾翼的情况下,为了保证高速飞行时的稳定性,都需要额外设计一对腹鳍。而六代机很可能拥有更快的超音速巡航速度,如何在没有垂尾和腹鳍的情况下,保证飞机的高速飞行稳定,对中国科研人员的设计功底是一项严峻的考验,这其中应该涉及到新的飞控系统以及矢量推力技术。

而且即便采用了新技术,六代机的机动性很可能也只是达标了,很难继续超越五代机。当然,目前空战爆发近距离格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而且即便发生格斗,更多还是看双方的格斗弹性能,机动性只要能保证够用就行了。

而且六代机还要一个不需要太强机动性的理由,那就是强大的自防御弹末端硬杀伤防御,虽然杨伟并未详细解释这种能力,从字面意思来看,功能应该是类似于坦克的主动防御系统,通过使用硬杀伤手段拦截来袭的空对空导弹或者地对空导弹,从而保证载机的生存性。在这种情况下,六代机对于机动性的要求会进一步降低。

但是想要具备硬杀伤能力,就对六代机的载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便是苏-35、F-15这种重型战斗机,能够携带的空对空导弹数量通常不会超过20枚,如果既要用于攻击敌机,又要用于来袭导弹,这个数量就远远不够了。可是战斗机能够用来挂载导弹的挂点数量有限,很难继续携带更多的导弹了。而且如果用昂贵的超视距空对空导弹拦截来袭导弹,也并不太明智,研发一种小型短程高机动的空对空导弹,更适合干这种自卫的活。而在2021年,中国就推出了一种机载内埋垂直发射装置,其实就类似于军舰上的导弹垂直发射装置。

导弹垂直发射装置的优点就是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多的携带导弹,并且每个导弹都拥有独立的发射单元,能够在短时间内全部发射,极大提高了火力强度。而且导弹垂直发射装置没有攻击死角,不管来袭导弹在前方还是后方,导弹垂直发射装置都能及时应对。而过去的战斗机面对从后方来袭的空对空导弹或者敌机,只能想办法规避或者抛洒诱饵弹,毫无还手的机会。

如果杨伟关于六代机的能力构想能够全部实现,那么六代机甚至有能力改变战争形势。目前的五代机,面对着大国构建的严密防空体系,也不敢轻易冒险突入,只能停留在防区外执行打击任务。而六代机则具备突入高烈度对抗的“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的能力,并且超远的航程让交战双方再也没有真正的安全地点,任何地点都可能遭遇敌方六代机的空袭,目前的防空系统对六代机基本失去了效果。对于中国来说,最大的好消息就是全球首款六代机,有很大概率先出现在中国,坏消息则是多年来精心打造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体系,在面对敌方六代机的时候可能不再牢固,必须重新进行建设。当然中国有了六代机之后,对“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体系依赖也不会那么重了,任何理智的国家,都不会轻易招惹一个装备第六代战斗机的国家。

0 阅读:109
青筠谈世界

青筠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