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的“宣传炸弹”,在意大利取得非凡效果,俘虏多到抓不完

寒梅傲雪映红梅 2024-12-13 08:26:24

文/峯言峯语

编辑/峯言峯语

1943年7月,这个时候北非战场上的德意军队早已经投降。

乔治·巴顿的美国第7集团军和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

一场残酷的战斗仿佛一触即发。

当盟军在意大利的土地上不断推进时,意大利士兵的反应出乎意料。

他们没有愤慨地团结起来抵抗,相反,越来越多的士兵选择加入投降者的行列。

这场景,就像他们穿军装的目的不是为了战斗,而是为了将军装和装备完整地交给盟军士兵。

巴顿和蒙哥马利各自带队,像赛跑一样朝着敌人的首都进攻。

他们俩都憋着一股劲,都想着要比对方先一步攻下首都,赢得这场较量。

于是,他俩都给自己的部队下了死命令:给我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拿出你们的勇气和斗志,把那些还在顽抗的敌人给我打败!

在战场上,没有德国人的踪影,战斗变得出乎意料地轻松。

意大利士兵在自己的阵地上放几枪,然后就举起了手投降。

随着盟军不断深入,意大利士兵投降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每隔一段路,盟军就得接收一批等着被俘虏的意大利士兵。

战斗打到后来,盟军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攻城掠地,而是处理一堆麻烦的善后工作。

这些工作让盟军很是头疼,没完没了,严重拖慢了盟军的前进速度。

巴顿心想这样下去可不行,我大美利坚来是打仗的,又不是抓俘虏的。

如果每天都忙着处理这些俘虏的事情,蒙哥马利那家伙肯定就会抢先一步,赢得更多的战功。

巴顿对意大利士兵的不断投降已经失去了耐心,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美国士兵在坦克车上装上了大喇叭,一路上不停地播放同样的广播:“各位意大利兄弟们,我们正忙着行军,没时间处理你们的投降。想投降的话,请自行前往指定地点××××,那里会有人负责。各位意大利兄弟们……”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意大利士兵的投降问题,又不会耽误行军的时间。

这段广播效果显著,那些渴望回家的意大利士兵们乖乖地排成队,有秩序地走向盟军指定的投降地点。

一到那儿,他们脱下军装,扔掉武器,家住附近的就直接回家,抱孩子的抱孩子,种地的种地;家住远的就耐心等待,该吃吃,该喝喝,悠闲地等着安排,这不比打仗香吗?

当然,不是每个意大利士兵都能那么走运,想投降就投降。

毕竟每个队伍都有严格的军官在管着,逃跑可是要挨收拾的。

所以,有时候,投降也是一种奢侈。

如果遇到志同道合的长官,大家可能就能一起结队去缴枪。

但如果碰到的是一个冷面煞星,那可能就得等到子弹打光或者阵地被彻底摧毁,才能找到投降的理由。

盟军在前线推进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他们扔了这么多炸弹,好像有点浪费。

毕竟,对手似乎根本不想打。

他们琢磨着,也许换种方式,让对方知道一些消息,也能达到扔炸弹的效果。

从西西里岛登陆后,盟军发现意大利士兵的士气低得可怜,稍微给点压力就投降。

针对这个情况,盟军指挥官们灵机一动,想出一个新点子:来一场宣传战,让敌军自动放弃阵地,这效率多高啊。

于是,按照这个计划,盟军的轰炸机第一次装的不是炸弹,而是一捆捆的宣传单。

这些宣传单上写的都是劝意大利人放下武器的话语。

盟军在宣传小册子最后,加了一句超级关键的话,这就是他们的绝招:“拿着这个证明,你可以去找盟军投降。投降后,我们管饭、给水,还保证你的安全,最后还包你回家的路费。”

这些宣传单,其实就是盟军试试手气,或者说是碰运气才扔到敌方阵地里的。

在大型战争中,这种做法其实挺常见的。

毕竟,是人都会厌战,只要在合适的时候给个台阶,那些硬撑的人可能就会松懈下来,走下战场。

在散发这些传单之前,盟军的指挥官们其实没抱太大希望。

他们想着,第二天可能也就一两个人逃过来,就像平常战役中总会有几个逃兵一样。

数量不会多,毕竟,当逃兵也需要不小的勇气。

再说,当时意大利军队的情况还没到非投降不可的地步。

但是,现实总是爱给人惊喜。

就在盟军投放传单的第二天,几十个意大利士兵悄悄越过了战线,跑到了盟军阵地前。

一开始,这些小伙子还有点不好意思。

一个年轻的意大利士兵哆哆嗦嗦地从怀里掏出传单,小心翼翼地问盟军军官:“请问,这个能用来投降吗?”

盟军军官点了点头。

小伙子又问:“真的管用?”

盟军军官答道:“比钞票还管用。”

得到了这样的答复,那十几个意大利年轻人仿佛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他们二话不说,卸下身上所有的武器,交给了盟军士兵。

第一笔“买卖”就这么顺利成交了,这只是一个开始。

第一天的投降仪式后,看到同伴的成功,证实了那些传单作为“投降证”的可靠性,意大利军队的士气受到了巨大打击。

接下来的日子里,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几乎每天都有意大利士兵从战壕里跳出来投降。

一开始,来投降的士兵还是几个几个或者十几个十几个地过来,但后来,这个数字越来越大,变成了几十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几百个一批。

有一次,两个士兵拿着投降证过来投降时,还提出了个请求。

他们说,他们连队里还有六十多个兄弟也想投降,但因为盟军飞机不给力,传单没撒到位,那些兄弟没拿到投降证,不敢过来。

盟军的长官一听,乐坏了,立马拍了拍旁边的小弟:“快,去把箱子里的投降证都拿来。”

于是,那两个刚跑过来还没喘口气的意大利士兵又带着一大叠传单跑了回去。当他们再回来时,后面跟着一大串队伍。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这些被当作投降证的宣传单在意大利军队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这个做法很快在盟军各个战区传开了。

不久,盟军的武器都改变了用途,大炮里发射的不是炮弹,而是宣传单;飞机投掷的不是炸弹,而是宣传单。

这些被当作投降证的宣传单像雪花一样,飘散在意大利军队防线的各个角落。

意大利士兵们一捡起那些传单,就扔下家伙事儿,一股脑儿朝盟军那边跑。

盟军每放一回传单炮,就有好几个意大利兵跟着传单投降了。

这招比真枪实弹还管用,有个盟军的大头儿半开玩笑地说:“这传单跟空袭似的,扔一回,就相当于把好多美国大兵的小命给捡回来了。”

传单炮弹的威力惊人,连自诩为战术高手、从不搞宣传战的蒙哥马利都心动了。

看到巴顿用这招效果显著,蒙哥马利二话不说,扔掉了之前的豪言壮语,不惜放下身段,也要试试这种新玩法。

靠着这种另类战术,盟军在二战期间往敌方阵地撒了超过15亿份传单和其他宣传品。

这些特殊的“炸弹”帮他们赢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如果觉得文章写得还不错,可以点击关注,每天分享有趣的历史小知识。

1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