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经历过学生时代的父母对分数大概都不会陌生,可以说,分数就是学生时代的标志性符号,不管是学霸还是学渣,也不管是喜欢还是讨厌,只要是在学校,就几乎不可能逃过分数的“检阅”,分数甚至也成为高一级学校录取学生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所以,有人把分数视为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冷”数据。
不管怎么说,分数在当下都还算是一个相对公平的评判工具,至少在目前还将延续很长一段时间。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也是预计在很长时间内无从去改变的现实。除了极少部分的学霸之外,长期以来,分数都成为很多孩子和家长为之色变的一个特殊“符号”,甚至成为衡量一个家庭幸福感的很重要的因素。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回避分数这个现实,但分数最大的诟病在于过早地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让一些暂时落后的孩子还没来得及努力,就被分数打入了无尽的深渊。是时候要让我们好好正视分数这个问题。
01 过早采用单一分数评价机制来淘汰“问题孩子”,教育问题多多孩子从3岁到10岁这个阶段中,心智和身体发育都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孩子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个阶段中,如果我们过早地采用单一的分数来淘汰那些所谓的“问题孩子”,或者用某个时点上的分数来判定孩子的好与坏,这些做法显然是片面和错误的,对孩子也是不公的。
如果从更深层次来看,孩子从幼儿过渡到少儿,几乎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里都属于从全新学习到重复练习的过程,任何一个细节上的锻炼缺失或延后都会引起另一个学习层面的问题,这将使分数评价机制失去了意义,本是择优的善意就有可能做了“去优”的坏事。
很多孩子学习暂时落后于别人,并不意味着以后永远都落后,因为造成这些落后的因素有可能在成长过程中会很快得到修正和弥补,此时,他们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支持和鼓励。所以在3~10岁的阶段,完全用硬分数来划分孩子的优与劣,来判断孩子聪明或愚钝实在是未免太早,不仅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调动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
实际上,教育行政部门在各方的推动下,也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多年前就已对分数进行改革,推行等级制,意图淡化分数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成绩报告单上基本上是以“优、良、及格”为符号的等级制。但即便如此,我想不少父母还是很关注孩子的分数,孩子还是被分数这个无形的“紧箍咒”给紧紧地圈住。
作为父母,我们虽然不能改变分数评价现状,却完全可以调整和改变我们在家庭中对孩子的评价体系,用我们温暖语言、耐心的等待和积极的鼓励,让他们有勇气也有信心去改变自己的“落后”。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只有孩子不会因为害怕考不好而恐惧时,他们才会大胆地去尝试、模仿、试错,才能始终保有高度活跃的学习热情和不断求新的好奇心。等到孩子10岁以后,心智较成熟了,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都有了更好的体验和把握,这时再引入考试、分数和竞争就能够水到渠成促进效果了。
我们做父母的,又该如何避免单一分数的局限性,最大化地把分数变成一个能够帮助孩子进步的有力工具呢?这是接下来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02 不做无谓的横向评价,多和孩子的过去进行比较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科学的评估要与孩子的过去做纵向比较。孩子的成长是有其自我发展规律的,在孩子的早期发展阶段,不做无谓的横向评价,而是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和孩子自己的过去做比较,也就是纵向对比,这样的评价才是客观的,也更能激励孩子向上。
二是不用单一的指标来评估。对孩子的评估是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其中包括习惯、性格、能力、态度、人际沟通和自我认知等,包括分数在内的任何一个单项评估都不能全面反映孩子的发展和表现,评价孩子要多元化。
03 构建“硬”实力比拿高分更重要分数虽然是“硬”实力的一个有效的评估方法和体现手段,但不是所有“硬”实力都能用分数来衡量。
比方说,一个小学中低年级孩子即使不爱阅读,单靠死记硬背和在补习班大量刷题,其语文考试成绩确实可以拿高分。但这高分真的就表示孩子在语文方面就很优秀吗?如果父母只是满足于孩子的高分,那以后多半是要后悔的。
随着孩子升入小学高年级及中学之后,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这主要是因为,一个人的语言词汇量是和他的阅读能力相关联的,而阅读量的多与寡、阅读层次的深与浅等又与其阅读兴趣和习惯相关,一般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涉猎不广的孩子,阅读层次不深的孩子,其写作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显而易见的是,在语文、历史和地理等人文学科里,“硬”实力受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影响非常大。
更何况现在是信息大爆炸年代,一个孩子能否独立完成信息收集、资料整合、主题研究,到最后得出个性化的论述,并有条理、有文采地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这些单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到的技能是由非常多的“硬”功夫贯穿起来的。
如果我们家长一味用分数高低来评判孩子的优劣,便会因此而忽略那些真正彰显孩子功底的“硬”实力,那么等孩子上了高中和大学后段,原来的学习优势就很有可能会转变成劣势,孩子也可能会变成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04 淡化用分数来评估孩子很多家长对分数无比重视,也正因为如此,家长一旦知道孩子分数不好就容易焦虑,一焦虑就会发无名之火。对大多数普通孩子来说,分数就像一把可怕的达摩之剑,无时无刻不让他们担心受怕着。
其实,孩子上小学后,父母最应该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对学习的好奇心,因为只有孩子带着一份好奇心,并时时受到鼓励,才能有动力去不断探索和学习。
1.父母要把评估重点放在孩子的习惯养成和学习态度上
对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父母不要把评估的重点放在分数上,而是要放在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和学习态度上。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不好,往往是在习惯养成和学习态度上出了问题,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才能做到标本兼治。
2.父母要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感到恐惧
孩子在过大的分数压力下,是难以发挥出最佳的学习状态。父母要学会淡化考试分数,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感到恐惧。父母对孩子有进步的学科该夸奖的就要夸奖,对有退步的学科该提醒注意的就要提醒注意。当孩子发现谈论成绩报告单不会招致惩罚或负面压力时,他们就会诚实坦然地与父母沟通,指出自己的问题。这样反而能让孩子更快进步。
3.父母要给孩子留足余地去发展
孩子在小学中低年级会一直处在变化中,这些变化与身心发育,周围环境,所能得到的帮助等有关。如果孩子不断听到的是父母对他说“你是个不会读书的孩子;你怎么这么不争气”‘之类的话,那么,父母对孩子贴标签的效应就会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孩子就会真的认定自己是个不努力的人,是个比别人差的孩子,他就会早早地放弃自我努力。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要给孩子留足余地去发展,不以单一分数来评估孩子,给孩子更宽松愉悦的成长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