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毛主席去重庆谈判,登机前看到李克农哭了,就和他开了个玩笑

1945年8月的一个清晨,延安机场上聚集了许多送行的人群。毛主席即将启程前往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在场的人们都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旅程。
站在机舱门口的李克农,这位曾被周恩来誉为"龙潭三杰"之首的情报专家,默默注视着即将登机的毛主席,眼泪突然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
看到这位智勇双全的老战友竟然落泪,毛主席说了一句让在场所有人都破涕为笑的话。这句看似玩笑的话语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为什么连以沉着冷静著称的李克农也会在这一刻动情落泪?
一、蒋介石三次发电的背后算计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的号角刚刚吹响,蒋介石就坐不住了。短短一周时间,重庆就飞出了三封急电,都是发往延安的。
"请速来重庆,共商国是。"第一封电报发出后,延安并未立即回应。三天后,第二封电报又来了:"为商讨和平建国大计,敬盼早日莅渝。"又过了两天,第三封电报再度发出:"盼望早日共商大计,实现民主和平。"
蒋介石一连三封电报,看似情真意切,可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当时的形势就摆在那里:大西南的国民党军队要往中原、东北调动,没有十天半个月根本完成不了。
延安的情报人员发现,就在蒋介石频频发电的同时,大批国民党军队正在紧锣密鼓地向北调动。火车站上,士兵们络绎不绝地登车;码头边,军用物资正在昼夜装船。
"假和谈,真内战"的把戏,蒋介石玩得可谓是煞费苦心。他打的如意算盘是:如果毛主席不来,那就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如果真来了,他手下的军队也已经调动到位了。
这天,毛主席正在窑洞里研究地图。桌子上摊开的是一张全国地形图,几个大红圈格外醒目:重庆、南京、北平。一名情报员匆匆走进来,递上了最新截获的一份电报。
"蒋委员长又来电报了?"毛主席抬头问道。
"是的,这是第三封了。"情报员答道。
"好啊,我这就给他回电,就说我去重庆。"毛主席站起身来,脸上露出了高深莫测的笑容。
这个决定一出,延安的一些同志都十分担心。有人提醒说:"主席,您还记得张学良的事吗?蒋介石可是把他扣押了十年啊!"
毛主席却胸有成竹:"不去,他就要打;去了,他还要打。但去了的话,至少可以把他的真面目暴露在全国人民面前。"
就这样,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庆谈判,就要在山城拉开帷幕。而此时的蒋介石,正在重庆官邸里踱着步子,不时望向窗外的天空,等待着那架从延安起飞的飞机。
二、李克农与延安的特殊使命
延安,这座黄土高原上的革命圣地,表面上看起来宁静祥和,实际上却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正在进行。1941年开始,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就对延安虎视眈眈,一心想要打探延安的军事机密。
"又抓到一个特务!"这天,李克农正在办公室研究文件,一名警卫员快步走了进来。
"这回又是什么来头?"李克农放下手中的文件问道。
"是个自称从华中新四军来的同志,说要找毛主席汇报工作。"警卫员答道。
这个消息引起了李克农的高度警觉。最近一段时间,延安确实接待了不少从各地来的同志,但每一个人都必须经过严格审查。
李克农立即派出得力助手布鲁去查访。谁知这一查不要紧,立刻就发现了蹊跷:这位"同志"自称是新四军某部队的负责人,可是他对新四军的情况却说不清楚。
更让人起疑的是,他手上连一份正式的介绍信都没有。当布鲁追问时,他支支吾吾地说是在渡海战斗中弄丢了。
"不对劲!"李克农当即下令秘密监视这个可疑分子。很快,情报网就传来了惊人的发现:这个人竟是戴笠精心挑选的特务,他冒充已经牺牲的新四军将领田守尧,企图混入延安核心区。
"主席已经说要接见他了!"布鲁紧张地向李克农报告。
"不能让他见到主席!"李克农立即组织人手,在这名特务准备前往约见地点的路上将其抓获。后来审讯得知,这是戴笠策划的一次暗杀行动。

这样的较量在延安几乎天天都在上演。有一次,李克农的情报网发现一个商贩有问题。这个人天天挑着担子在延安城里转,看似在卖油盐酱醋,实际上却总是往机关单位附近转悠。
李克农派人暗中观察,发现这个商贩的担子很有讲究:一头装的是真货,另一头却暗藏玄机。经过突击检查,在那些油盐罐子的夹层里,搜出了微型照相机和密写药水。
随着解放区的不断扩大,敌人的渗透手段也越来越隐蔽。有的装扮成流浪汉,有的假装是逃难的百姓,甚至还有人冒充八路军的伤员。但在李克农编织的这张严密的安全网面前,这些特务几乎都难逃法网。
"主席,您看这是最近缴获的敌特物品。"在一次汇报工作时,李克农将这些证据摆在了毛主席面前。
"克农同志,你们做得很好!"毛主席表扬道,"但千万不能放松警惕,敌人肯定还会有新的花样。"
事实证明,毛主席说得没错。1945年毛主席即将启程去重庆谈判之前,李克农就掌握了一个重要情报:国民党特务正准备在空中做文章。这也是为什么那天清晨,李克农要亲自到机场检查飞机的每一个角落。
三、龙潭三杰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说起上海滩的传奇故事,"龙潭三杰"可谓是一段惊心动魄的革命往事。1920年代末的上海,烟雨迷蒙中暗藏着无数危机,而李克农、钱壮飞和胡底三人却在这里上演了一场惊天的情报战。
当时的上海,表面上是花花世界,暗地里却是各方势力的角力场。国民党的情报部门徐恩曾,正在四处搜捕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可他万万没想到,就在他的眼皮底下,"龙潭三杰"已经悄悄打入了内部。
"这次的行动只准成功,不准失败!"一天深夜,周恩来在一间不起眼的小楼里,给三人布置任务。在周恩来的精心安排下,三人分别以不同身份打入敌人内部。
李克农装扮成一个落魄的知识分子,经人介绍进入了徐恩曾的情报部门。他的表现很快得到了徐恩曾的赏识,不到半年就被提拔为重要岗位。钱壮飞则凭借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在租界打入了敌人的核心圈子。至于胡底,他则装扮成普通职员,负责传递情报。
1930年的一天,徐恩曾突然召集部门负责人开会。李克农作为骨干也参加了。会上,徐恩曾得意洋洋地宣布:"我们获得了一个重要情报,共产党在法租界的一个秘密据点很快就要暴露了!"
李克农面不改色地坐在那里,但他知道情况危急。会后,他立即通过秘密联络方式通知了钱壮飞。钱壮飞收到消息后,马上让胡底去通知地下党转移。
就这样,在敌人大张旗鼓地包围之前,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安全转移了。当徐恩曾带人赶到时,只看到一间空屋子。徐恩曾气得直跺脚:"又让他们跑了!"
这样的情报战斗,几乎天天都在上演。有一次,李克农发现徐恩曾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重要文件,上面详细记录着准备在上海发动一次大规模搜捕行动的计划。
"必须想办法弄到这份文件!"李克农暗自思忖。可是徐恩曾的办公室戒备森严,要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文件弄到手谈何容易?
就在这时,钱壮飞想出了一个妙计。他请徐恩曾去跑马场赌马,在徐恩曾全神贯注看比赛时,李克农则趁机潜入办公室,用最快的速度拍下了文件内容。
"好险!"等到徐恩曾回来时,一切都恢复了原状,他根本没发现文件被人动过。而这份情报,很快就通过地下党的渠道传到了周恩来手中。
就这样,"龙潭三杰"在上海的地下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周恩来曾经这样评价他们:"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比真正的战场更考验人。"
1931年春,由于叛徒出卖,李克农等人的身份有暴露的危险。组织上立即作出决定,将他们紧急转移。临行前,周恩来特意找到三人:"你们在上海的任务完成了,但革命的道路还很长,新的战场还在等着你们!"
四、延安机场的告别时刻
1945年8月28日的延安,天还没亮,机场就已经热闹起来。李克农带着几名警卫员,手电筒的光束在黑暗中来回移动,他们正在对即将起飞的飞机进行最后一次检查。
"每个螺丝都要看仔细了!"李克农一边检查,一边叮嘱身边的同志。这架美军运输机将要载着毛主席前往重庆,容不得半点闪失。
天边刚露出鱼肚白,延安机场就已经围满了送行的群众。消息传得很快,附近村子的老乡们纷纷赶来,有的还特意带来了自家种的水果,想送给毛主席路上吃。
"主席,路上吃点梨吧!"一位老大娘举着几个黄澄澄的梨子喊道。
"主席,俺给你带了几个玉米饼!"另一位老乡也挤上前来。
毛主席一一谢过乡亲们的好意,但只带了一个水壶和几本书登机。他说:"去重庆谈判,就是要轻装上阵!"
临近起飞时刻,李克农站在机舱门口,等候毛主席登机。作为多年的老战友,他深知此行的凶险。曾几何时,张学良就是在一次谈判中被软禁,一关就是十年。如今毛主席要去重庆,谁又能保证蒋介石不会故技重演?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发现让在场的人都紧张起来。警卫员发现飞机的一个零件有些异常,虽然不影响飞行安全,但还是要检修一下为好。

"要不要推迟起飞时间?"有人问道。
"不用!"毛主席很快就做出了决定,"早去早回,让大家都安心。"
李克农立即组织人手进行紧急维修。这时,美军观察组的赫尔利和国民党代表张治中也到了机场。他们有些诧异地看着这一幕:一大清早,延安的老百姓就自发来到机场为毛主席送行。
终于到了告别的时刻,毛主席一一与送行的同志握手。当他握住李克农的手时,这位经历过无数次生死考验的老战士,突然红了眼眶,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
"克农同志,你这是怎么了?"毛主席问道。
李克农哽咽着说:"主席,您一定要平安回来!"
看着这位亲密战友的模样,毛主席笑着说了那句让在场所有人都破涕为笑的话:"克农啊,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次去重庆,刚好和分别20年的蒋介石见面,有啥子不好嘛?你们就不要用这咸豆豆给我送行了!"
飞机缓缓滑向跑道,螺旋桨的轰鸣声渐渐盖过了送行人群的声音。李克农擦干眼泪,目送着飞机起飞,直到它消失在延安的天际。
五、重庆谈判前的最后准备
毛主席的专机还在空中飞行,重庆各界就已经沸腾起来。消息不胫而走:延安的最高领导人即将抵达重庆!
美军驻华观察组组长赫尔利坐在专机上,不时看看表。作为此次谈判的见证人之一,他对这场即将在重庆上演的历史性会面充满期待。一路上,他仔细观察着毛主席的一举一动,只见这位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神态自若,时而翻看书籍,时而和周恩来交谈。
"这位东方的革命家,倒是很有意思。"赫尔利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
与此同时,重庆黄山官邸内,张治中正在向蒋介石汇报准备工作的进展。作为此次谈判的重要斡旋人,张治中深知任务的艰巨。
"委员长,美方特别关注这次谈判。"张治中说道。
蒋介石点点头:"要给外国人看看,我们是诚心要和谈的。"
就在官邸不远处的一家茶馆里,几位民主人士正在热切地讨论。著名诗人柳亚子放下手中的茶杯,对大家说:"毛先生此行,真可谓是'弥天大勇'啊!"
"是啊,我们得赶紧准备一下,待会儿去机场迎接。"在座的人纷纷响应。
重庆的大街小巷里,市民们也在议论纷纷。有人说:"听说延安来的那位,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可不是嘛,连蒋委员长都三次发电邀请呢!"
黄山官邸的警卫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对于即将到来的这位特殊客人,蒋介石下令:"要给足规格!"
忽然,一阵电话铃声打破了官邸的宁静。是机场来的电报:飞机已经进入重庆空域!
重庆机场立刻忙碌起来。地勤人员紧张地检查着跑道,警卫人员严阵以待。一些闻讯赶来的市民已经在机场外围等候。
"飞机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天空。
一架美军运输机缓缓降落在跑道上。舱门打开的那一刻,站在舷梯旁的张治中看到,毛主席面带微笑地走了出来。他的身后是周恩来,赫尔利等人紧随其后。
重庆的天空飘着细雨,但丝毫没有影响欢迎群众的热情。民主人士们挤在最前排,争相向毛主席问好。柳亚子更是即兴赋诗一首,以表达对这次和谈的期望。
这一刻,重庆的各大报社都派出了记者前来采访。闪光灯此起彼伏,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定格在了胶片上。
在张治中的陪同下,毛主席一行人登上了早已备好的轿车。车队缓缓驶出机场,向着黄山官邸驶去。路边的重庆市民们伸长脖子张望,想要一睹这位传说中的延安来客的风采。
果峰
雄才伟略,千古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