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当网友吐槽广州花地湾地铁站外观像棺材的时候,看过曝光视频的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一吐槽并非无理取闹。那深红色的模样,实在与棺材的形状过于相似。这一设计造型,在大众的眼中,违背了我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和对于吉祥寓意的追求。毕竟在中国的习俗里,棺材往往与死亡等不吉利的概念相联系,而每天在这样形似棺材的站口进出,难免会让人心生不适。
广州地铁公司作出回应,称是因为还未装修好,侧板未装才导致外观不佳,完成装修后将是圆柱体,设计灵感来源于木棉花花瓣,颜色也本应是木棉花的橙红色而非被照片色差呈现出的深红色。
从这个回应来看,也许设计师在最初确实有着美好的设想,想要将广州的特色元素木棉花融入到地铁口的设计之中。可是,这就引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设计的理念与实际呈现效果之间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
设计本是一门艺术,它需要设计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然而,设计的成果并非仅仅是设计师个人的艺术表达,它更要面向大众,服务大众。即便最后的成品会是如地铁公司所说的圆柱体且颜色正常,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它侧面像龙虾、正面像棺材的未完成模样,已经给大众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从这件事我们也能看到,广东地铁公司在这个项目上也存在一定的失察之处。如此有着明显识别度且存在争议的造型,在前期的审核过程中,为何没有被发现问题呢?这也许是因为过于相信设计团队,而忽略了大众视角下可能出现的情况。
如今,这个出站口造型已经连夜拆除,这是一种亡羊补牢的做法。但这件事带给我们的思考不应就此停止。在追求独特与风格的同时,不能忽视大众的文化心理。设计能力不是用奇奇怪怪的造型来体现的,而是能够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让大众从内心认可和接受。
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该是在大众与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要有艺术的美感,又要符合大众的情感期待。就像那些成功的公共设施设计,它们往往能够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同时又以一种美观、积极的形象呈现出来,真正做到与大众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