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的前一天傍晚,机场餐厅里人潮涌动,大家拎着行李,脸上写满了赶路的疲惫与对团圆的向往。
我们一家四口因为航班延误,年夜饭不得不在机场解决。
点菜时,菜单上一碗69元的“现做拉面”似乎成为唯一选择。
拉面上桌后,寡淡的气味就先让人失了期待。
揭开碗盖,面条的汤头浓郁中透着工业化的质感,好像是速溶咖啡里突然加了一点硬币生锈的味道。
夹起一块肉片放嘴里,感觉是事先煮好的工业化制品,只是被临时加热了一下,质感与家里的冰冻两周的腊肉差不多。
不到十分钟,四碗面就吃完了。
没有幸福感,甚至还有点空虚。
回头一想,同样是预制食品,如果换成泡面,至少还有味道和性价比的安慰。
但这一碗“高价版方便面”,似乎丢失了两样重要的东西:坦诚和选择。
机场的经历让我对“预制菜”有了更多的戒备。
接下来的几天旅行中,不少餐馆端上来的菜明显也是预制的:几分钟内全上齐,肉质偏硬,酱料浓烈但缺少层次,吃几口就能轻易猜出加工的痕迹。
在其他场合似乎也是一样。
高铁套餐盒饭,似乎从味道到成本都在挑战着乘客的心理底线。
一盒售价49元的预制菜套餐,细算下材料成本恐怕连10块都不到。
问题出在哪里呢?
可能是价格高得超出了人们的心理预期,或是它常常伪装成“现场制作”,让消费者觉得隐隐被欺骗。
再加上它的味道往往机械化、没温度,吃的时候难以联想到家的感觉。
相比之下,方便面则显得单纯。
大家都知道它是工业化食品,便宜又便捷。
我们选择了它,就是接受了它的本质。
而预制菜,却总是想伪装成“现做”,这就有点违背了消费者的信任。
在网络上,这个话题引发了不少讨论。
有人列出了几点让人深思的理由:
一位网友说得直接:“方便面三块钱一包,我有选择权;预制菜几十块,却不告诉我是预制的,这就不对劲了。”
还有人指出了更大的担忧:“方便面不会天天吃。
但如果预制菜普及,人们可能会失去选择权。
以后餐厅里的现做新鲜菜会越来越少,甚至无法再买到新鲜食材。”
这样的声音并不少见。
人们对预制菜的敌意,更多的不在于“是什么”,而在于背后的“怎么用”。
如果预制菜成为主流,取代手工烹饪的饭菜,那味觉的丰富性也可能会逐渐消失。
没人喜欢未来的餐桌全是流水线产品吧?
当然,也有理性的声音提出,腊肉、咸鱼这些传统食物也算是预制菜的一种,但它们没有让人生出那么多敌意,似乎是因为老祖宗的“预制”更讲究味道,而不是单用添加剂去拼口感。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预制菜几乎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它的初衷是好的:帮助人们节省时间,让下厨变得简单。
可一旦这样的加工食品被滥用,或以“高价现做”的形式进入餐桌,舆论矛头自然转向它。
让人担忧的还有学校、企事业单位的食堂。
如果预制菜成为它们的主要供应品种,学生、上班族、甚至家庭餐桌上的吃食都可能被流水线产品一统。
如果长此以往,传统的家庭手作味道或许会逐渐失传。
写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发现,方便面和预制菜的不同处,在于一种真诚:方便面不会欺骗消费者,它明确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并以合适的价格让我们选择。
而预制菜常常缺少这种坦诚,它出现在餐厅里,却不给消费者说明它的身份。
未来预制菜是否会被接受,不只是关于味道或价格,而是更多关于一份选择权。
或许,当所有预制食品都能像方便面一样明码标价,告诉消费者真实信息,人们才会慢慢解开对它的敌意,给予它应有的位置。
预制菜的路,还很长。
愿它的方向,是让生活便利,而不是阻碍对美好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