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陷入自证陷阱:看不顺眼的始终看不顺眼

人如戏剧蝶如庄周 2024-12-25 22:37:31

曾经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当你看不顺眼一个人的时候,他做什么都是错的,就连呼吸也是错的”。人有七情六欲,讨厌这种情绪的产生,大多事出有因,比如对方有意或无意之中伤害了自己,也有事出无因,单纯就是看不顺眼的情况,这都是人之常情。在电视剧《戏说慈禧》中慈禧太后对同治帝最宠爱的嘉顺皇后以及同治帝对慈禧偏爱的慧妃的态度便是如此:怎么样都看不顺眼。

因为同治帝年岁已大,是该册立皇后管理后宫以及挑选后宫繁衍子嗣的时候,且同治帝大婚后便要亲政,两宫太后也应撤帘归隐。一开始,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一样,都为这个事儿而由衷开心。毕竟同治帝是自己和咸丰帝的唯一血脉,血浓于水,也是她得以垂帘听政的最大筹码,没有同治帝,就不会有慈禧太后。看着襁褓中的婴儿已经长大成人,现在就快娶妻生子,回想起自己当嫔妃时的小心谨慎,咸丰帝驾崩后在热河行宫被肃顺等顾命大臣欺压的窘境以及辛酉之变后处理庞杂朝政的艰辛,慈禧太后总算是可以高枕无忧、颐养天年。然同治帝在立后的问题上没有听生母慈禧太后的话选择慈禧太后看重的富察氏,而是听从了嫡母慈安太后建议选择了慈安太后的远亲小辈阿鲁特氏,这让慈禧觉得受到了背叛,又回想起同治帝先前不顾她的面子先斩后奏处决了心腹安德海,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所以也将富察氏册封为“慧妃”,其余一同进宫的则只是嫔或贵人,此举无异于间接向同治帝和慈安太后表达着自己的不满。

不止如此,慈禧太后还干涉皇帝的性生活,强烈要求皇帝多宠爱像年轻时自己的慧妃,减少去皇后寝宫的频率。皇帝不听,她便加以训示,皇帝还是不听,她就厉声训示皇后,之后更是频繁地在慧妃面前训示皇后。皇帝不满慈禧太后的强势干预,却无力反抗,只能微服出宫散心,但被花街柳巷吸引流连忘返,惹了脏病,英年早逝。慈禧太后不仅很少反思是不是自己把儿子逼得太紧,反而将皇帝出宫的原因全部归咎为皇后“未能劝导皇上,未能抚慰皇上”,皇后也越来越不受待见。在载湉被过继给咸丰帝承继大统后,一夜之间从皇后变成皇嫂,嘉顺皇后的处境也越来越尴尬,所以最后服毒自尽,追随同治帝而去。虽然在这期间,皇后时常劝皇帝不要独宠自己,要雨露均沾,也恪尽儿媳职责,对慈禧太后尊敬有加,但是却依然无法让慈禧太后喜爱,还要被阴阳怪气地指责活着碍眼,也难怪她最终会心灰意冷,选择了离开人世。

与慈禧太后对嘉顺皇后的态度相同,同治帝对慧妃的态度也是怎么样都看不顺眼。剧中的慧妃其实也不想争什么,算是个老实本分的人,无奈慈禧太后将她当做权力博弈的筹码,硬要让她夹在皇上和皇后之间。本就对母亲干涉自己极度不满又无力反抗的同治帝,只能将这些不满全部发泄在母亲喜欢的慧妃身上。所以虽然因为担心母亲对皇后越来越过分,所以心不甘情不愿地去了慧妃的寝宫,但还是不愿意和慧妃同房,对慧妃泡的茶挑剔,对慧妃磨的墨挑剔,对慧妃的打扮挑剔,更是忽悠慧妃去更衣侍寝,结果自己霸占了床,慧妃只能独自坐在窗边吹了一夜的风,还罹患了风寒。慈禧太后对嘉顺皇后、同治皇帝对慧妃都说过一句话,“你还辩?!”其实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无论嘉顺皇后和慧妃做什么在他们眼里都是错的,只要在眼前出现就是大错特错。前期也许是事出有因,但后期可以说是习惯成自然地单纯看不顺眼了。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会有总是看不顺眼我们的人存在。他们或许是上下班路程中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或许是学校的同学、同桌,或许是单位的领导、同事,或许是久未见面的朋友,或许是七大姑八大姨,更有可能是最亲的父母。人性决定着人都喜欢展现阳光的一面,隐藏黑暗的一面,同时也喜欢其他人对自己展示善意,而讨厌别人对自己莫名其妙的恶意,这是趋利避害的本性使然。所以,部分心理脆弱的人会像剧中好的嘉顺皇后和慧妃一样降低自己去讨好别人,自证自己是值得被喜欢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因为成见和刻板印象是根植于内心深处的,类似于被迫害妄想症,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你不是人民币,不可能被每一个人喜欢。”孔子身为儒家创始人,被尊为“至圣先师”,是儒学的集大成者,这样光辉伟岸的人都尚且有人不喜,更何况身为平常人的你我。出于友好交往的原则,我们可以尝试去改变对方的看法,但是我们也要坚守平等公平的原则,不要一味地自贬身价陷入自证陷阱。人活一世,有人总是会看你不顺眼,你改变不了,就只能接受;但也请你相信动漫《水果篮子》里说的,“如果有人受到伤害的话,就必定有去拯救他的人。即使帮不上什么忙,也可以为他带来勇气,而且还会越挫越勇。”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