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穗鱼可以说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小杂鱼”了,它与鳑鲏、趴地虎(沙塘鳢)是钓鱼人最讨厌的三种闹窝小鱼。不过,麦穗鱼对于许多朋友儿时来说可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小鱼,记得小时候去村子附近的一个水塘,半天就能钓小半桶,拿回家一油炸,别提多香了。
不过,你可能没想到,就是小小的、常见的小杂鱼,麦穗鱼竟然能攻陷欧美32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地淡水中的“霸主”级别的鱼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开始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麦穗鱼。
一分钟了解麦穗鱼
麦穗鱼是鲤科麦穗鱼属下的鱼类,虽然鲤科下的鱼类大都体型比较大,但麦穗鱼是个例外,它们的体型比较小,成年的体长平均在5厘米左右,最长也不超过12厘米。
从外观上看,麦穗鱼的体侧有着明显的黑色侧线,身体比较修长,尾鳍宽阔,身体上半部分为银黑色,从水面上看下去,与水体能够形成较好的保护色,腹部则以银灰色为主。
麦穗鱼的原产地在亚洲,从我国东部、南部到日本、韩国甚至是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的淡水水体中几乎都有分布,不过,麦穗鱼比较喜欢静水,所以池塘、小河流是它们比较喜欢的地方。
从习性上看,麦穗鱼属于一种杂食性的鱼类,它们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食物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区别,在幼鱼期,它们主要以体长平均在0.04毫米-2毫米体长的轮虫为主,到了2.5厘米时主要以水蚤类以及各类水生昆虫为食,正是因为这种食性,我们拿红虫或者是细小的蚯蚓去钓鱼时,麦穗鱼会成群的聚集在鱼钩附近,要么吃口,要么我们提钩时钩中某些部位拉上来。
以前钓过麦穗鱼的小伙伴都知道,这鱼离水死亡率非常高,即使取下来接着放入水桶中,死亡率也在60%以上,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栖息在水体中上层的鱼类,麦穗鱼对氧气的需求量较大导致的。
同时,麦穗鱼还是一种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鱼类,一旦有污染,最先漂浮在水面上的几乎都是麦穗鱼,所以它是比较理想的水体环境监测指示物种。
“攻城略地”的麦穗鱼
麦穗鱼在我国原本也不是全国性分布的鱼类,但是如今在大多数地区的水体中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了。当然,麦穗鱼自己不可能迁徙过去,它是被人为的带入的,比如我国的云南地区的许多水体中的麦穗鱼就是上世纪从我国东部地区引入经济型鱼类时不小心引入的,结果没想到的是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它就导致了许多本土鱼类的消失。
而在欧美,麦穗鱼更是攻陷了超过32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欧洲更是成为了“重灾区”,麦穗鱼已经成为了新晋的优势物种。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麦穗鱼最早进入欧洲的时间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罗马尼亚登博维察县的养殖户率先将其引入,只是引入的原因没有详细的说明,可能是作为观赏鱼,也可能是引入其他经济鱼类是掺杂了幼鱼或者鱼卵。
起初,这些麦穗鱼只是在鱼塘里待得好好的,但是由于降雨和人为的放生,导致了它们进入了欧洲第二大河流-多瑙河,乘着这条大河,麦穗鱼成功打开了入侵全欧的大门。不过,在早期,这种体长仅有几厘米的小鱼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直到人们发现野生水体中许多鱼竟然在大幅度的减少,在寻找原因时才发现了“罪魁祸首”麦穗鱼。
那么,麦穗鱼是如何凭借着小小的体型最终成为“霸主”级别的存在的呢?这就用到了麦穗鱼的“三板斧”了。
首先第一板斧是强大的适应能力,虽然麦穗鱼比较适宜的生长环境温度在16-32℃之间,但是它其实在0℃-41℃的水温下都能生存,只是下限和上限都是临界点了而已,这就导致了它们进入欧洲水体后,冬季在冰下的水中是毫无压力的。
而且麦穗鱼是一种不挑食的鱼类,只要是能入口,无论是浮游动物还是植物,它们都是来者不拒的,这样在竞争力上,它就比其他鱼更有优势。
第二板斧是强大的繁殖能力。一种鱼进入到陌生的水体中想要站稳脚跟,除了适应能力外,繁殖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麦穗鱼体型虽然不大,但是它却非常能生,麦穗鱼每年在4-6月份产卵,在此期间,它最多能产三次卵,每次产卵量从500-3000枚不等,这就导致了麦穗鱼一年至少会产下上千条后代,最多可上万。
而且相比较需要2-4年才能性成熟的其他鲤科鱼类,麦穗鱼一年就能性成熟,这也是天然的优势,所以尽管欧洲水体中有许多吃小鱼的大鱼,但也架不住麦穗鱼能生。
第三板斧“断子绝孙”嘴。麦穗鱼是渔业养殖中也属于比较让人头疼的一种,这是因为体长超过2.5厘米以后,麦穗鱼还有吃其他鱼类鱼卵的习性,虽然一些鱼体型很大,但是它们的卵可很小,最关键的是大多数的鱼类都没有护卵的行为,产完卵拍拍屁股就走人的鱼还是占据了主流,毕竟它们的繁殖策略是多产。
但是,遇到这么一群小鱼,它们的这种繁殖习性就成了弊端,麦穗鱼会一口一口的将其他鱼的鱼卵吸入口中,让这些目标鱼“断子绝孙”。
最后
凭借着强大的繁殖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吃鱼卵的习性,麦穗鱼用了短短的几十年就在欧洲大多数水体中成为了优势物种。当然,这其实不能怪麦穗鱼,因为不是人引入的话,它也不会成为入侵物种,而且麦穗鱼对蚊子幼虫孑孓的消灭能力也是非常强悍的。
#万物为什么之自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