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读《庄子•徐无鬼》管子荐贤,唯道是从

晨晨文化 2024-06-15 06:24:26
在《庄子•徐无鬼》中有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管仲病重,齐桓公忧心他一旦病危,没有人能帮自己辅佐政事,于是问管仲,谁值得托付国事。 管仲很有智慧,没有急着回答,而是先来个反问,他问齐桓公自己心中可有最佳人选。 这就是管仲的高明之处,先是不急于发表自己的建议,让齐桓公先说,这是对齐桓公的尊重,把自己的姿态放低,反问齐桓公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再针对齐桓公的想法提出建议。 果然,齐桓公想到了鲍叔牙挺合适他日取代管仲帮助自己辅佐政事。 按理来说,鲍叔牙是管仲的生死之交,管仲理应向着他,为齐桓公内心选中了鲍叔牙而暗自高兴,然而管仲是最了解鲍叔牙为人与短板的,他不会以爱的名义去害自己的好朋友,如果明知以他的性格不适合把国家政事托付给他,却还要向齐桓公举荐他,那就是把他置于死地,因为到时若是鲍叔牙处理政事不力,出了什么差错,齐桓公必然会治罪于他。 管仲向齐桓公细说了不能把国家政事托付给鲍叔牙的理由,他说鲍叔牙虽然是个廉洁的好人,但他有精神洁癖,他对于在廉洁方面不如自己的人就会避之不及,一听到他人的过错就终身不会忘记,这样的人如果来治理国政,就会因为过于正直而违逆君主,对下过于挑剔就会失去民心,上与下都得罪了,那他就干不长久了。 桓公听了管仲的一番话,于是动摇了,又问他,那么谁是合适的人选。 其实桓公是不是真心想让鲍叔牙辅佐国事,我们并不能笃定认为是的,因为桓公不是不知道管鲍之交之深厚,或许是他在试探管仲会不会附和他的想法,以达到徇私的目的而已。 但管仲是何等智慧之人,又岂能不知道桓公心思,而且他断然不会因徇私情反而害了自己的挚友,也不会不顾大局胡乱举荐所谓的人才。 管仲又回答桓公,如迫不得已的话,那可以考虑隰朋。 隰朋是什么样的人呢?他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得道之人。 隰朋的为人能让在上的人忘掉自己,在下的人不叛离自己,他自愧德行不及黄帝,而且同情德行不如自己的人。 这就是说,隰朋的低调、内敛、平和足以让君主安心,不会因怀疑而生恐惧,君主不用担心隰朋会对自己图谋不轨,因此君主在他面前忘记了自己;而那些下属因为对隰朋的为人充满了折服与信赖,也不会背叛他,隰朋总是反求诸己,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却不苛责他人,对不如自己的人反而充满了悲悯之心。 这就是隰朋的可取之处。 圣人施德于人,贤人施财于人,一个人若以贤人自居并因此狂妄自大,就不得人心,一个人若是明明是货真价实的贤人,却从来不高调张扬,反而甘居人下,那么人们自然会蜂拥而至臣服于他。而隰朋刚好就是这样的贤人,所以他是最合适为齐桓公辅佐国事的人。 这则寓言故事的主旨其实与《道德经》中的一段话是同一个意思,即“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隰朋就符合了这几点。 这是管仲最具智慧的举荐,不任人唯亲,而是让有道之人来帮助君主处理政事。齐桓公理应采纳才是。 然而悲哀的是,史料上有记载,齐桓公自管仲死后并没有任用得道贤人,而是被易牙、竖刁的无下限的谄媚逢迎所蛊惑,结果是小人当道,他自己也被关闭起来,活活饿死了。当然这是另有典故记载,齐桓公的结局不在这则寓言故事里。 这则寓言故事给我的启示就是:管子荐贤,唯道是从。
0 阅读:12

晨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