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大学最近举办了第209届学位颁授典礼上,101岁的中国物理学界泰斗杨振宁获颁香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据港媒报道,名誉博士学位是香港大学颁发给个人的最高荣誉,是该校的一项优良传统。
一同荣获该奖项的还有朱棣文教授、演员林青霞、林高演博士等人,表彰他们对本科、社会或学术方面的杰出贡献。
如果要问全世界被误解最深的科学家,杨振宁一定是位列其中之一的。一些无良的媒体只知道关注他的私生活,只会报道他82岁娶妻,却从来不去关注他的物理学成就,50年如一日为国家做出的卓越贡献,甚至很多人还在诋毁杨振宁。
就这么说吧,霍金在学术界的成就远远比不上杨振宁,但是他生前不仅获得了全世界的尊重,死后还被英国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国王室死后长眠之地,英国如此尊重科学家,也充分说明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是真正的“国宝”。
如果杨振宁不愿意在国内生活,随便去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受到顶级规格的招待。
之所以说杨振宁是国宝级科学家,看看他的科学成就,以及他为中国究竟付出了什么,就知道了!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杨振宁的科学成就,那应该是:
在四个物理学领域当中,拥有13个具有开创性的诺奖级别成果,代表着华人世界里最高科学成就。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为“宇称不守恒”的科学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在杨振宁众多的科学成果当中,“宇称不守恒”并非是最重要的成就,最多也就只能排在第三位。而排在第一位的科学成就应该是:杨米尔斯理论。这个理论是杨振宁与他当时的研究生助手米尔斯一起合作做出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杨米尔斯理论到底说的是什么?到底有多重要呢?
就这么说吧,曾经有五位科学家用杨米尔斯理论来解释强相互作用,最终诺奖委员分两次把物理学奖颁给了这五个人。也就是说,杨振宁至少应该再获得一次诺贝尔奖,但是诺贝尔奖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同一个人很少获得2次诺贝尔奖。
要理解杨米尔斯理论,我们就需要知道现在物理学理论的发展。很多人都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几乎同时期发展出来的量子力学。但其实这两个理论是100多年前的理论物理学了,后来物理学如何发展,知道的人其实就不多了。
当时理论物理学家们正在思考如何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除此之外,上世纪40年代-70年代,实验物理学家们利用对撞机,“撞出”了许许多多不同而“粒子”,当时还被戏称为:粒子幼儿园。
那如何把这些粒子安排好,构建起一套理论,就成了非常棘手的问题。当时不少科学家投身于这个理论当中,把“粒子”、“场”、“四大作用”构建起了联系,这建立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这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理论物理学高峰。
而杨米尔斯理论正是整个理论的骨架性理论,如同基石一样。所以,他在物理学界的地位,是要堪比量子力学奠基人们,比如:波尔、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等。
事实上也是如此,物理学家聂华桐就曾表示:
我们常常听到的一些物理学家名字,比如:麦克斯韦、爱因斯坦,量子力学初建时的海森堡、薛定谔以及狄拉克。如果现在还要再往下排的话,我想杨先生的名字就要算在里面了。
在物理学历史上,经典力学、电磁学、相对论、量子力学、标准模型属于物理学的地基,是最重要的理论。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都曾独立完成建立起了一个物理学理论,所以他们也是公认的物理学家第一梯队的存在。
第二梯队的物理学家就是参与了一个物理学理论的建设,但并非是独立完成,其中就包括了创立量子力学的波尔、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等人,创立标准模型的杨振宁、费曼、温伯格、盖尔曼、希格斯等人。
所以,杨振宁不仅是属于第二梯队,而且在这个梯队里都算是靠前的那种。而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这些科学家当中,杨振宁是仅有的华人。而《自然》杂志曾评选了过去1000年里,最伟大的20位物理学家,杨振宁就位列其中。
同样获得诺奖的华人科学家丁肇中曾表示:
提到20世纪的物理学的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爱因斯坦),二是量子力学(狄拉克),三是规范场(杨振宁)。
因此,我们才说杨振宁代表着华人世界里最高科学成就,这不仅是客观事实,同时也是科学家群体的普遍共识。
2019年“求是终身成就奖”授予了杨振宁,当时美女科学家颜宁就在上台颁奖时,向杨振宁致敬道:
很激动见到杨振宁先生,你是我们的‘爱豆’。我可能毕生也无法达到您的高度,但从您可以看到华人可以到达怎样的高度,这对我也是一种激励。
至于杨振宁对于国家的贡献,由于长期以来,他从未做过任何的宣传,所以鲜为人知。很多人知道杨振宁是因为2004年,他82岁时娶了翁帆。这样让很多人认为,他是回国养老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杨振宁为国奉献的时间其实远超一般人的想象,至今已有50余年,这并非是我一家之言,而是获得了国家的认可。
为了表彰他的贡献,他入选了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词是: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
惊才绝艳。
你贡献给世界的,
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
你奉献给祖国的,
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
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与此同时,央视新闻也发表一篇“杨振宁用50年回应了邓稼先千里同途之约”。
我个人为总结下来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阶段:
1、作为中美沟通的桥梁
1971年,中美通过乒乓外交打破了20多年的僵局,美国也正式解除了访问中国的禁令。而杨振宁成为了第一位申请归国的华裔科学家,成为了第一位访华的学者。从那之后,他几乎每年都会回国一两次,每次都会受到FBI的盘查。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还多次接见了杨振宁,从那之后,他就成为了中美沟通的桥梁。
说他是回国养老,更是无稽之谈。要知道,杨振宁作为诺奖得主,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根本不缺养老的地方。但他却拒绝了马里兰大学的高薪邀请,卖掉了自己在纽约的房产,并把自己财产都捐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在清华任职期间,他把清华给他工资也都一并捐掉了,清华大学提供的住所,他也只要了居住权,没有要所有权。
那杨振宁的这些捐款都到哪里去呢?
2、为教育和科研做出巨大贡献
很多人都知道,杨振宁反对建设对撞机,但绝大多数人都以为他是这几年才反对的。事实上,早在1972年,我们国家就有科学家主张建设对撞机,当时杨振宁就站出来反对,他的理由是国家还很穷,70年代的中国,想必大家都懂。所以,他认为即便1970年代建设对撞机,当时论证建造的对撞机也是其他国家淘汰不要的技术水平,同时还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得到也仅仅是理论物理,并不能对我国科技实质得帮助,还不如把这些资金投入到计算机、生物等相关教育、科研领域,这样更容易获得巨大的成果。
可以说,杨振宁是知行合一的人,他不仅持有这样的观点,同时50余年来都这样做。他捐献出来的资金基本上都用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不仅如此,他还利用自己在全球的影响力,募集了许多资金,用于建造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和研究所。在他亲自主持之下,全国建设了多个高等研究院和60多个先进的物理学试验,其中清华高等研究院还成为全球最顶尖的高等研究院。除了注重科研和教育,他还非常注重一线科学家的生活条件。
1970年代,杨振宁回国期间,由于正值特殊时期,国内许多顶尖科学家无法继续在一线工作,有的被迫劳改。而每一次,杨振宁都被要求开一个访客名单,他深知这个名单的重要性,只要能上这个名单,对于科学家而言,不仅可以恢复身份,还能继续回到一线搞研究,甚至是可以救命。
于是,在访客名单中,几乎清一色的是科学家,其中就包括了邓稼先夫妇,他们也因此回到了北京。杨振宁和邓稼先曾是同窗,邓稼先对自己的妻子说:
他和杨振宁之间的情义堪比战友和亲兄弟。
随着杨振宁频繁与这些科学家们交往,他发现他们的生活条件真的是太艰苦了。
从那时起,杨振宁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一线科学家的生活条件。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号召企业家们开设科学奖项,奖励那些投身一线的科研人员,希望通过这些奖金,改善这些科研人员的生活条件,这些奖项至今还都有,著名的“求是奖”背后就有杨振宁努力的身影。
其实杨振宁不仅仅为科学奖项奔走,他还曾多次写文章,替科学家说话。很多人小时候都读过一篇文章《邓稼先》,几乎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这篇文章知道邓稼先对于祖国的贡献,而这篇文章作者正是杨振宁写的。
3、招募顶尖科研人才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想要发展就需要人才。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由于我国近代起步较晚,国内科研设备相对落后,对于科研人员的吸引力并不如欧美发达国家。所以,有不少科学家在海外留学后,就留在海外继续科研工作了。
杨振宁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但客观说,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的现状。不过,他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来招募全球科研人才回国。在他的努力之下,图灵奖得主姚期智辞去了普林斯顿的终身教职,跟着杨振宁来到清华大学,设立了计算机领域著名的清华姚班,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人才。
除了姚期智之外,杨振宁还招募到了数学家张翘楚、数学家张守武、密码学家王小云、物理学家文小刚,物理学家张首晟,可以说杨振宁招募来的这些科学家都是世界上相关领域最顶尖的人才。
除了作为中美沟通的桥梁、对科研、教育的贡献以及招募顶尖人才之外,杨振宁还做出了许多贡献,我们再两个例子:他回国期间,依然还在继续科研事业,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发表了许多高质量的论文。他还很注重科普,并向周恩来总理推荐了科普刊物《科学美国人》,后来这个科普刊物被引进到国内,命名为《科学》,它正是《环球科学》的前身。
犹记得当初在详细阅读杨振宁的事迹之后,让笔者不由得敬佩先辈们,无论是两弹一星,还是袁隆平、杨振宁等人,他们的一生穿越了祖国的生死存亡之际,并在新中国成立后,用自己的方式默默为祖国的繁荣昌盛默默奉献着,燃烧着自己的生命,照亮了祖国前进的路,他们有的在保卫了我们的国土,有的替粮食问题操碎了心,还有的致力于中国科研和教育的发展。
围绕在杨振宁身上有很多争议的点,我个人觉得很多人只看到了他的私生活,根本没了解过他的科学成就和对中国的贡献,如果了解了他的生平,就会知道他对中国的贡献,丝毫不亚于邓稼先,两人都在自己的领域,为祖国付出了一生。
“及之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
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