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某大学教室,辅导员在班上点评男生宿舍卫生。
屏幕上出现一张照片,垃圾桶边地上6团卫生纸,女辅导员点评:“这么多的卫生纸,有垃圾桶为什么丢在地上?而且还不是一点卫生纸!我猜测啊,晚上睡觉擤鼻涕,擤完就丢地上了,第二天早上,没有时间收拾,就晾在那儿“,教室里一片哄笑,辅导员边上的男班长憋笑憋得满脸通红。
男大学生知道是怎么回事,评论区一位网友写道:放飞没有错,躲在阴暗的角落里,享受低廉的快乐,没有错,一切都是因为我的欲望,我希望可以得到喜欢人的爱,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当我的欲望和我的现实形成冲突时,内耗在人生的每一刻,无论是低谷还是高峰,当夜色降临的时候起飞,会化成我灵魂的一部分,人生最难得。在我看来,只有自己想不开,忘不了看不透(说白了就一句话,当代大学生把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实践到了纸巾上),上引发不少男大学生点赞。
这种行为,被一位网友发出的图片揭露到了极致。照片上,一位男生掀开舍友的床褥,拍下床板上放着的三分之一床板的卫生纸。另外还有高校男生宿舍不讲卫生的图片。
高校的辅导员,又是异性,面对着一群男大学生讲“放飞自我”而不打扫战场的事,确实有些不好开口。辅导员没有触及敏感话题,不说“你们怎么这么不讲卫生?”而是用“擤鼻涕”的猜测暗示问题。这种留面子的批评,比训斥更易被接受。心理学表明,人在被尊重时更易产生改正动力。“我猜啊,晚上睡觉擤鼻涕,早上来不及收拾?”荒诞感放大了教育效果。集体情绪释放后,大学生更易将批评内化为反思。
若辅导员直指“男生邋遢”,可能引发性别对立;但通过装糊涂,将问题归因于中性行为(擤鼻涕),巧妙平衡了教育意图与敏感议题。
所以,女辅导员的批评。被网友称为“装糊涂的天才”。
写在最后
这位辅导员的“糊涂术”,实则是教育场里的一柄温柔剑。她以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将尖锐的批评裹上糖衣——不是纵容不良习惯,而是让年轻人的锋芒在笑声中自行低头。当00后大学生在评论区用“放飞自我”解构宿舍乱象时,辅导员用一场荒诞的情境喜剧,完成了比训斥更深刻的行为矫正。
教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对抗。在异性辅导员与男学生之间,在卫生规则与青春随性之间,这位老师用“擤鼻涕”的幽默隐喻,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她让规则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成为一场心照不宣的成长契约:你们体面地接住玩笑里的暗示,我温柔地守护你们的尊严。
这种“糊涂”是教育的高级形态——既保全了男生的体面,又埋下了自省的种子。当哄笑消散,留在学生心里的不是难堪的羞耻感,而是对集体生活的微妙顿悟:原来维护公共空间的体面,就是在守护自己“擤鼻涕”时也能理直气壮的底气。
你的高校宿舍属于纸团派还是收纳派?评论区留言。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