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流传于黄淮地区的民谣,承载着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记忆。600年前的一场迁徙,让812个姓氏的后裔遍布大江南北,至今仍有2亿人将洪洞大槐树视为血脉原点。
在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的乡村,老人们会翻开泛黄的族谱,指着小脚趾甲上的分叉说:“这是大槐树移民的印记。”尽管科学证明这不过是基因遗传的巧合,但一代代人对故土的追忆,早已将这场迁徙塑造成跨越时空的文化图腾。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时,中原已沦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炼狱。元朝统治的腐败与战乱,叠加黄河决堤、蝗疫肆虐,使得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人口锐减至不足200万。史书记载:“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而此时的山西,却因表里山河的地形屏障,奇迹般保留了403万人口,密度是河南、河北总和的两倍。
面对“沃土变荒原”的困局,户部郎中刘九皋奏报:“山西之民,宜迁于地广人稀之处。”一场名为“徙狭乡就宽乡”的国策就此展开。从洪武三年(1370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以“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强制比例,将百万山西百姓迁往18省500余县。
在洪洞县城北的广济寺外,一棵千年古槐撑起遮天蔽日的绿荫。官府张贴告示:“凡不愿迁徙者,三日内到大槐树下登记。”当数万民众聚集时,官兵突然合围,宣布“凡到槐树之下者,皆需迁徙”。有人哭喊着攀上树枝,却见老鹳惊飞,巢倾卵碎,这一幕成为“老鹳窝”传说的起源。
八百姓氏的集体烙印
移民登记册上,李、王、张、刘等大姓与鲜见的复姓并存。据《洪洞县志》记载,当时集结的812个姓氏中(不一一举例):
李姓:相传为唐朝皇室后裔,占移民总数7%
王姓:山西本土第一大姓,占比超10%
陈姓:多来自泽州,擅长冶铁技艺
熊姓:族谱记载“自洪洞分迁豫南,世代务农”
……
移民们被反绑双手,由官兵押解上路。为防止逃亡,传说官府用刀在每人小脚趾甲上划出分叉(现代基因学证实为汉族常见特征)。临行前,移民折断槐枝揣入怀中,将“槐籽”谐音“怀子”的祈愿埋进血脉。
从山西到山东,直线距离仅500里,但拖家带口的移民往往要走数月。史料记载:“病者委沟壑,死者曝荒野。”(《明史·食货志》)在邯郸郊外的“哭孩岭”,至今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