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期待的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终于上映了。等了很久,喜欢《红楼梦》的观众,终于有机会,在大银幕一睹这部名著改编的芳容。
不少观众看完,对《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评价都特别高。有人觉得新《红楼》是一部好片!
有人认为作品能拍出来,就已经很不错了!
也有人说,懂的都说好,不懂的都说不好。
更有观众觉得,十分值得一看!
然而,在赞誉声中,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和质疑的声音。其中,最主流的攻击声,莫过于将新版与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进行对比,尤其是拿已经“封神”的陈晓旭来攻击初出茅庐的张淼怡。
面对这样的争议,我心中其实有个疑问:难道每一个时代的《红楼梦》都必须遵循同一个模板吗?难道我们真的要求今天的演员必须完全符合40年前的审美标准吗?
事实上,这种比较不仅不公平,更是忽视了艺术创作应该与时俱进的本质。
我觉得,作为新时代的观众,我们需要认识到,1987版《红楼梦》确实是一个经典,它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更是成为无数观众心目中的完美形象。然而,我们不应该将这个版本视为唯一的标准,而忽视了《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多元解读的可能性。
有一个事实是,审美标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86版《西游记》很经典,但并不妨碍周星驰的《大话西游》被无数观众喜爱。虽然《大话西游》上映的时候,也曾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攻击,但如今,它也被列入了经典的行列,不是吗?
同样,40年前的审美与今天必然存在差异,正如当年陈晓旭出演林黛玉时也曾遭受过关于外表的质疑,如今看来那些言论显得多么可笑。
或许,今天对张淼怡外貌的攻击,在未来很可能也会被视为无稽之谈。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审美取向,我们应该用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欣赏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
再者,我们要理解,《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魅力正在于它能够穿越时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赋予新的生命力。
每一个时代对《红楼梦》的解读,都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社会和价值观的映射。新版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对这部经典的全新诠释,它理应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审美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张淼怡作为新生代演员,虽然经验尚浅,但她在饰演林黛玉一角时所展现出的潜力和努力是值得肯定的。我们应该给予年轻演员更多的宽容和鼓励,而不是简单地用前人的标准来苛责他们。每一个演员都有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诠释,这正是艺术创作的魅力所在。
此外,《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作为一部名著改编的新电影,其呈现方式和表现手法与电视剧有着本质的区别。
电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浓缩《红楼梦》的精华,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且根据观众们的评价,《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也确实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展现出了《红楼梦》的精神内核。
实际上,回顾《红楼梦》的影视化历程,我们会发现每一个版本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从1944年的黑白电影版,到1962年的歌剧电影版,再到1987年的电视剧版,以及此后的多个改编版本,每一次尝试都是对这部经典的致敬和创新。
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时期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共同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影视历史。
因此,我们不应该将任何一个版本奉为圭臬,而是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欣赏每一次新的尝试。
正如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所说:“《红楼梦》是一座永远读不完的宝藏,每一代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解读。”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文学研究,同样适用于影视改编。
对于《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这部新作,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耐心和理解。它或许在某些方面与我们熟悉的版本有所不同,但这正是它的独特之处。
我们应该关注它如何用当代的视角诠释这个古老的故事,如何用现代的电影语言展现《红楼梦》的魅力,而不是简单地与过去的版本进行比较。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每一次《红楼梦》的影视化都是对这部经典的一次新的解读和传播。它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这部文学巨著。
从这个角度来说,《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上映无疑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最后,我们期待观众能够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评价这部新作。抛开成见,真正走进电影院,感受这个新版《红楼梦》所带来的视听盛宴。也许,当我们放下比较的心态,我们会发现这部电影所呈现的另一种《红楼梦》之美。
《红楼梦》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它的魅力正在于它能够不断被重新诠释和演绎。
每一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红楼梦》,每一次改编都应该被赋予创新的机会。让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包容不同版本的《红楼梦》,让这部经典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生机与活力。
不喜欢还不让发表意见了?87版老百姓喜欢是因为尊重原著,这版不喜欢不是因为87版而是脱离原著!小日本喜欢是因为小日本懂什么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看个热闹,可骗中国人能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