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骑龙升天的民族祖先
道教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黄帝时期,据传黄帝曾寻求仙术并修炼道法,最终乘龙升天,道教因此尊其为古仙人。道士们常以黄帝之名撰写著作,阐述教义,而过去某些地区甚至建立了黄帝庙或轩辕庙来供奉他。
在道教中,黄帝这一称谓涵盖了五种不同的身份:一是中央央元灵元君;二是中央黄帝;三是日中黄帝;四是中岳黄帝;五是作为历史传说人物的黄帝。此处提及的黄帝指的是后者,即历史传说中的黄帝。
人文初祖
黄帝,原姓公孙,因出生于轩辕之丘而得号轩辕氏。他在姬水畔成长,因此亦以姬为姓。据传,黄帝自幼聪颖,出生仅数十日便能言语;少年时期便展现出敏捷的思维;青年时已表现出敦厚与能干;成年后更是以聪明和坚毅著称。他建立了国家于有熊之地,因此亦被称为有熊氏。
在那个时代,作为天下共主的炎帝已经衰落,而蚩尤则暴虐无道,不断兼并诸侯,导致战乱频发,生灵涂炭。面对这种局面,炎帝感到无能为力,于是向黄帝寻求帮助;黄帝坚定地承担起维护天下安定的重任,在涿鹿与蚩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在大将风后和力牧的协助下,黄帝最终成功擒获并处决了蚩尤。各路诸侯随后尊崇他为天子,他成为了天下的共主。由于黄帝具有土德的吉祥征兆,因此被尊称为黄帝。在黄帝时代,他推算历法,指导百姓播种五谷,创立文字、制定干支、制作乐器、开创医学,被誉为华夏文明的“人文初祖”。
寻仙求道
在天下大治之际,轩辕黄帝在圜丘祭天仪式结束后,回到宫室,静心冥想,心中涌动着无数思绪。突然,他萌生了寻访仙人、求索道法的念头。据传,当时居住在崆峒山的仙人广成子,精通养生之道,年逾千岁却依旧青春不衰。因此,黄帝决定前往崆峒山,向广成子求教。
黄帝在崆峒山深得广成子之道,勤奋修炼,悟道日深。他采集首山之铜,在荆山之下铸成铜鼎,此鼎具有非凡灵气,能够预知吉凶存亡,可轻可重,可静可动。鼎铸成后,一条黄龙从天而降迎接黄帝,黄帝随即乘龙升天。
道教古仙人
道教尊崇黄帝为古代的仙人,陶弘景在其著作《真灵位业图》中称他为“玄圃真人轩辕黄帝”,并将其位列于第三中位太极金阙帝君之下的左位。许多道士假借黄帝之名撰写书籍,主要有《黄帝内经》、《阴符经》、《黄帝九鼎神丹经诀》、《黄帝龙首经》、《黄帝金匮玉衡经》、《黄帝宅经》、《黄帝授三子玄女经》、《黄帝太乙八门入式诀》《黄帝太一八门人式秘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