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职能,优化营商环境:韩春晖在2024首届民营企业法治(观音山)论坛的讲话

名家智库 2024-12-20 13:55:42

转变职能,优化营商环境:

韩春晖在2024首届民营企业法治

(观音山)论坛的讲话

全文约4174字,预计阅读需要9分钟。

正文:

由中国行为法学会和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共同主办的“2024首届民营企业法治(观音山)论坛”,于2024年11月30日在东莞市樟木头三正半山酒店胜利召开。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行政法教研室主任韩春晖先生发表主旨演讲,主题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下面是发言内容整理:

人类创新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在营商环境这个话题当中,最重要的是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基于此,总书记说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整个世界经济低迷,市场信心严重不足,对我们来说,如何稳预期,保增长?去年10月份,牛津大学有一位教授发表了一篇论文,给出了他的答案:保护创新!

人类创新三阶-段,第一是发明家为主导的创新时代。

比如说我是发明家,我有一个发明,想转化为市场产品,资金有限,但是对市场不大了解,所以我转换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不成功。

第二个阶段是企业家为主导的创新时代。

企业家资本更加雄厚,投资一个发明创造,对市场更加了解,成功率更高。局限性在于,更加热衷于投资一些短平快、回报周期短的项目,对一个可能对某个产业具有颠覆性、革命性影响的发明创造,回报周期过于漫长,风险过于巨大,他不愿意去投资。

第三个阶段,就是以风险投资为主导的创新时代。

风险投资资本更加雄厚,愿意投资一些对产业具有革命性、颠覆性、影响性的发明创造,这样的投资周期更加漫长,风险更加巨大,投100个项目,99个都是亏的,只有一个是赚的,也是可行的。

今天这样的时代,法治对于营商环境的保障,对于稳预期的作用更加凸显。

如果政府都是靠减税和人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只会有一批批的候鸟性的企业。候鸟企业产生不了企业家,不可能对经济有贡献度。

世界银行评估指标水土不服。

过去,我们对营商环境的评估,集中使用世界银行的10个标准指标体系,围绕企业的生命周期来展开。但是这样的评估标准,在今天如果聚焦政府的治理水平来看,你会发现根本是失效的。

我们在京津冀创新论坛上,评价中国营商环境的三大指标,我说世界银行的指标体系是水土不服的。我提出三个指标体系,第一个是民间借贷资金使用成本。基本上在24点到36个点,不会低于24点,点数越高,营商环境越差。第二个是罚没收入占比政策收入占比越高,营商越差。第三个更直线,就是民营企业老总办公室,但凡挂着很多和领导的合影,挂得越多,营商环境越差,为什么呢?很多企业家讲得非常直白,甚至有些刺耳,他说“韩老师,你觉得我想跟他们合影吗?我用这些照片来挡牛鬼蛇神。”

三大指标中,最关键的因素都是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所以我认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来扭转营商环境中的根本性问题。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表述为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立政府服务平台。但是这样的表述仍然没有揭示政府职能转变中所遭遇的根本性问题。

政府职能转变遇到的四个新问题,新挑战。

过去这些年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逻辑结构作为切入点,但是走到今天,都遇了新问题和新挑战。

第一个简政,几乎没有空间。比如说按照世界银行的那套指标体系,给企业工商注册登记,如果2天时间就比3天时间得分高,1天时间就比2分时间高,所以很多政府工商登记现在只能1天,甚至是半天,还能简吗?

这种基本是假的,所谓一天办结,在启动一天之前,却不知道跑了多少次,造成企业大量体系外循环的成本,都是企业来承担。

第二个放权,必要性已经不足。首先地方政府热衷于把许可权放到地方来,解决便民的问题,实际上已经不存在。比如说我申请一个许可,之前填所有的信息都是网上和手机填,三天之后收到许可证。许可证盖东莞章,还是广东省的章,没有关系。今天所谓的便捷性问题,根本不能放到一个县级来管。

而出处罚权下放到乡镇,风险很大。老百姓最怕罚款,官员最怕曝光,哪怕最偏僻的农村,村口都有一个摄像头。还造成一大批罚款联动队,引发官民冲突。

比如说搞社区矫正,有些地方说我们钉钉打卡打不了,因为老人机,这根本不存在问题。既是司法行政的工作对象,又是公安的工作对象,九点到村口的摄像头边晃个手,我就知道了,还可以无人机监测等。所谓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

第三,横向来看,监管不够,执法证据互认做不到,财产基础不统一。远洋捕捞,造成全国统一市场远远不能申请。从纵向来看,监管主体和监管对象缺乏一种合作形的监管模式。每出现一个生态,要么禁止,出现问题就是取缔和重罚,所以新业态很难真正发育起来。

我是三亚市的政府法律顾问。去年三亚出现新业态,就是很多海边的酒店都有沙滩,沿着沙滩往海面延伸几十米,在海面上弄一些高台,摆上餐桌在上面用餐,那种感觉非常好,非常受情侣欢迎,特别是傍晚的时候,半江瑟瑟半江红,晚上则是明月高风,漫天星光,一船青梦压星河。

但是两个月就出问题了——有人从上面跳海自尽,监管部门开始查法律依据,查来查去查不出,就提出说为了安全生产,这种情形就应当禁止。

我说不能这样,为什么呢?因为酒店是一个市场主体,一个司法主体,法无禁止既可为,公法主体是法无授权既可为。这种情况下不是简单禁止,而是应该探索过程中的合作监管模式,这需要一种法律机制去设定。我说是否可以要求他办保险,配救生员?

后来我查了一下,发现这个业态来自迪拜。迪拜他们怎么做?在海面下,水面50米的地方弄一串鱼网,就像捕鱼一样。为了安慰受伤的心灵,还可以配一首背景乐《好运来》。

监管部门很忙,天天加班加到晚上10点、12点,今天下报告,明天写大检查,但是用肢体上的努力掩盖思想上的惰性,实际上不去探索合作监管模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第四,服务精准性不够。首先是基层很多部门非常忙。我去调研那些社区,一个月31天,今天在这个社区宣传这个,明天宣传那个,但是发现服务存在偏差,是以宣传为主,服务为辅。其次是很多服务缺失,比如说就业指导服务。

然后是很多无效服务。很多公共厕所建得很多,驿站建得很好,但是走近一看发现门锁了。还有政府服务大厅都有母婴室,但是走进一看没有热水。母婴室就是换尿布,兑奶粉,但是没有这个服务,所以是无效服务。

还有就是过度服务。比如说找居委会,平时找三天找不着,但是到精神文明创建,一天上三次门,一会儿送你两个鸡蛋,让下载APP给他投票,一会儿送两盒酸奶,让写一个倡议书。所以服务如何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这可能是一个非常根本性问题。

职能转变的三个方向。

我认为要减负、确权,要协作监管,精准服务。

减负,要聚焦企业,进一步减轻和减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办理相关手续和审批优惠政策,减少不必要的途径,包括核查、缴纳费用、表格填写、数据提交、材料提供、核查等。

美国宾夕法尼亚洲每制定一个政策,就会委托给哈佛的政府评估团队,评估会影响到多少家企业,获取这些政策优惠要填写多少表格内容,一个正常人要填写多少个小时,根据平均公司标准,将会造成多大的成本负担。如果成本负担超过合理的幅度,那么这个条文就应该去掉。如果整体成本过高,这个文件就不能出台。

我们现在很多经济政策仍然是内心有一种美好的向往,想当然地制定出来。这种情况下,没有经过精准的量化核算,减负本身就是一种负担。

确权,是指进一步划清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界限,各界政府普遍推行和完善权责清单制度,对政府权利实施目录式的管理,加强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这里面包括前面江院长讲到要对国有企业领域做出明确的鉴别,同时要普遍落实负面清单制度,放宽科技创新、金融投资、教育文化等领域市场准入领域。

协作监管,横向方面更多需要执法部门、监管部门信息共享、机制衔接、节奏同步、标准统一、力量整合、保障相当,相互协作,进行全过程的监管。而纵向方面,探索一种合作式的监管模式,要么禁止,要么重罚,就像当年的顺风车一样的思路,才可能使得监管真正发挥水平。

精准服务,不缺位、不偏位,也不过度,不以运动式、打包式、搭售式等方式提供公共服务,采取日常化、常态化、便捷化的方式提供应申请式的公共服务。

职能转变的新举措有哪些?

减负问题,首先要建立一种规制政策,一种事前的、科学量化的评估制度尤为重要,要重点评估税费负担以外的负担。第二是探索政治合作的方式,鼓励国有企业建立公共数据池,为什么呢?实际上今天搞数字经济,对很多小微企业本身就是巨大的负担。今天这个部门来收集数据,明天那个部门来收集数据。实际上数据加工的成本很高。这种情形下,应该鼓励建立公共数据池,为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供咨询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开发、运营维护等专业服务。而政府以购买信息化服务的形式加速释放公共数据的价值,一定程度减少民营企业提供数据的负担。

确权问题,我认为需要特别健全土地、水、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制度,扩大竞争性的出让范围。先做监管,加大跨区域行政执法力度,推广综合监管,联合执法,推动检查结果,互认互享。

精准服务,我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法律服务方面,要探索集约式法律服务中心。比如说涉外法治这一块,最重要的是法律查明问题,要建立可普遍运用的领域外法律查明机制。现在法律查明中心基本上在东部地区。但是实际上一带一路往西部走,面临的法律查明任务非常重,而且很多可能不是正式的法律制度,这一块恰恰比较缺乏。只有建立和普遍运用分享域外法律查明机制,引进或建立更具权威性或特色化的国际仲裁和国际商事化调解组织,才可能使得我们的法律服务真的有利于促进全国统一市场。

精准服务的第二个方面,要探索快捷性、直接性、实质性解决问题的投诉机制。现在的很多投诉热线,实际上只是信息收集、转达,对于实际解决纠纷,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很多监督,实际上是造成很多的成本。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在北京开了一个停车场,结果有人举报说进去计时早了15分钟,出去的时候晚了15分钟,后来就投诉12345让他们整改,结果经过调动发现根本没有超时,是当时车主本身的电动车时间有问题,但是他做出解释之后,回访的时候,举报人怎么也不满意,向12345不断施压,满意度达不到99%,最后没有办法,只能叫自己员工举报自己的停车场,举报100次,每次回访说满意,把这个次数增加,达到99%。

这种被异化的监督机制,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成本。所以,我认为要探索一种快捷性、直接性、实质性解决问题的投诉、举报热线制度,真正为企业减轻很多税费之外的负担。

这是我的一些理解,就分享这么多,谢谢大家!(完)

0 阅读:0
名家智库

名家智库

包罗各种各样信息,即有深度,也有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