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茶经》到底蕴藏多少奥秘?

茗人说茗事 2020-09-19 20:30:37

茶叶类著作首推陆羽的《茶经》。陆羽(733—804年),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竟陵子”;上元初(760年),又至苕溪(今浙江湖州)隐居,在湖州的顾渚山,陆羽与皎然、朱放等人论茶,有陆羽的《茶经》3卷传世。《新唐书·隐逸列传》中有“陆羽传”一篇。

《茶经》分三卷十门,即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其中“一之源”记茶的生产和特性;“二之具”记载采茶所用的器物;“三之造”记茶叶的加工,这两节的中心是叙述饼茶的制法。“四之器”记茶叶加工时所用的器物;“五之煮”记述茶叶的饮用方法。“六之饮”,介绍了饮茶方法,列举了觕(粗)茶、散茶(煎茶)、末茶(粉茶)、饼茶(砖茶)。“七之事”中掇拾古书中有关茶的文字,叙述了茶的历史。“八之出”,叙述了茶的产地,并按上、中、下3个等级评价各地茶叶的优劣。“九之略”,讲述野外茶叶加工的有关事宜。“十之图”,即将上述九个方面的内空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全书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种茶经验和自己的体会,包括茶的起源、种类、特性、制法、烹煎、茶具、水的品第,饮茶风俗,名茶产地以及有关茶叶的典故和药用价值,是世界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

《茶经》对后世的贡献力量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茶事活动的历史,以详细的史料证明我国是世界上茶树的发源地。

二、从植物学和古农学的角度,记录了茶树的植物形态、命名、生态环境、种植方法,以及自古以来种茶的加工制作和饮用方法等,表明我国是茶叶的故乡。

三、对茶叶以及饮料功效的探讨,为茶叶学、茶叶养生保健治疗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献材料。这些功效既有对前人经验的继承,也有自己的独到的体会,是对前人的发展。

四、进一步提升我国先进的造茶工艺,把造茶法归结为采、蒸、捣、拍、焙、穿、封7道工序,并提出了保证制茶质量的质量监测监控方法,相当于现代的质量管理规范,便于管理、检查和推广。

五、规范了茶的煮饮法。总结出了被人概括称为的“煎茶法”煮饮法,这是饮茶史上的一次飞跃。一般认为,目前流行的功夫茶和日本茶道,即源于此。

六、对茶业和茶学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还促进了中国与周边民族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往,为茶叶作为世界第一大饮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后,历来茶学研究者对《茶经》推崇备至,又不断有新作品问世。现代人吴觉农主编有《茶经论述》,对《茶经》的每一章节进行注释、翻译,同时进行述评,为现代研究《茶经》的名著之一。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