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医生啊,这高血糖不就是个血糖稍微高了点嘛,平时少吃点糖不就行了?哪里需要大惊小怪啊!”
吴大叔斜靠在医院的椅子上,显得漫不经心。
他的声音响亮,在诊室里回荡,好像全天下的高血糖患者都该向他取经一般。
医生听到这话,无奈地笑了笑,“吴大叔,高血糖要是没管住,往往会发展成糖尿病的。尤其您平时那些生活习惯……啧啧,真是要打个问号啊。”
其实呢,吴大叔刚55岁出头,也不算太大年纪。体型略显圆润的他,脸上总是挂着笑意,一副“天塌下来也不怕”的样子。
可是,自从上个月例行体检时,血糖指标飙到8.9 mmol/L后,他成了家里的头号“问题人物”。
医生的警告、家人的唠叨,他却左耳进右耳出,“高血糖嘛,小问题而已。”
吴大叔一边嘴上嘀咕着,生活却是照旧——没错,就是这四个“坏习惯”,硬生生地把他的高血糖发展成了糖尿病。
先说说吴大叔的饮食吧。吴大叔平时喜欢吃荤的,尤其是各种红烧肉、糖醋排骨,甚至常常拿一块白米饭泡着猪油汤,他自个儿美滋滋地说这叫“滋补”。
医生提醒过他,三餐要有规律,荤素搭配,但吴大叔可不以为然。他觉得,这么多年来都是这么吃过来的,也没觉得有什么毛病,怎么一查出高血糖就要“改天换地”呢?
事实上呢,不规律的饮食、过度的油腻摄入,不仅容易引发血糖波动,还容易让胰岛素的分泌失调。而且,长期摄入高脂肪高糖的饮食习惯,是诱发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那些吃得“滋补”且油腻的,血糖波动风险更是比一般人高出42%。这不仅仅是高血糖,更是对身体的一种“慢性侵蚀”。吴大叔这样的“豪放派”吃法,真是生生把自己吃成了糖尿病的好苗子。
而吴大叔的反应呢?“医生,小孩子才需要管这管那吧?我这年纪了,图个开心就好,吃得随意一点,管它什么血糖啊,活得自在嘛!”
吴大叔年轻的时候干过体力活,觉得自己那会儿力气可大了,于是,他特别不爱运动,总觉得年轻时的“积累”够他用好几年。平日里最多的运动,就是下楼拿个外卖、散散步。
但其实,吴大叔的体型早就不如从前,稍微动一动就喘得厉害。他自己也知道吧,但却总找借口,什么“运动完了还得洗澡,多麻烦啊”、“天气太热/冷了,等下次再运动”。
结果,他就这样天天“等下次”,身体逐渐代谢下降、脂肪堆积,胰腺负担加重,慢慢地连胰岛素的分泌效率都开始下降。简单地说,血糖没地儿“消耗”掉,只会越堆越多,直到变成顽固的糖尿病。
吴大叔还有个习惯,睡觉前必看电视剧。什么年代剧、谍战剧、武侠剧,一追就是好几集,手机看不够,再开电视机。每次到了午夜时分,他的家人早就呼呼大睡,而吴大叔还在“与敌周旋”呢。
长时间缺乏规律睡眠,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尤其是成年人,在长时间熬夜后,内分泌系统紊乱,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血糖代谢效率降低。
有实验指出,长期缺乏睡眠的人,血糖失控的几率大约比正常人高出35%。吴大叔总觉得“少睡几个小时没啥”,可体内的生物钟早已发出“警告”信号。
“没事,我年轻的时候熬夜习惯了,现在也没什么不舒服。”吴大叔总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殊不知,他的“随性”生活正一步步让高血糖变成糖尿病的温床。
最后呢,吴大叔脾气火爆也出名了。单位上点小事儿,他能拍桌子骂人;在家里老婆孩子稍有不顺,他马上眉头一皱。情绪上来了,连饭都吃不下。吴大叔还觉得这样好,“省得多吃,反而对健康有利。”
其实,情绪波动对血糖影响之大,在应激状态下,体内会分泌大量的应激激素,如皮质醇、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会提升血糖水平,让血糖在短时间内飙升。长期情绪不稳定、情绪波动大的人,血糖紊乱风险比情绪平和者高出20%之多。
吴大叔没觉得情绪和血糖有多大关系,认为这些统计“太夸张”,不在意。情绪起伏越大,血糖反而更失控,这才是情绪的“无声杀手”。
就这样,吴大叔的生活习惯每天都在悄悄地“加码”,高血糖愈演愈烈,直到有一天,他的血糖值再也没降下来,被正式确诊为糖尿病。
吴大叔一听医生宣布他患上了糖尿病,皱眉嘀咕道:“这不就是个高血糖嘛,怎么就糖尿病了?”
医生无奈摇头,“吴大叔啊,都是那些年累积下来的‘坏习惯’啊!日常饮食、运动、作息、情绪,血糖就是这么被不知不觉中拖垮的啊!”
所以啊,糖尿病从来不是“一日养成”,而是长期生活习惯“慢慢酿成”的结果。
关于高血糖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丛媛.应用食物升糖指数为糖尿患者做饮食指导,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