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工作室嘉宾【星海舰长】
壹
1979年,一家在剑桥的初创计算机公司Acorn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活。
一个客户找到他们,想让他们生产一款slotmachine,看过老港片的一听这名字都明白,这是一款老虎机。
有钱不赚王八蛋,很快,一款基于6502 CPU(就是著名的红白机CPU)的老虎机问世了,Acorn拿到了第一桶金。
由于这款老虎机性能很不错,Acorn突发奇想,把这款老虎机装个键盘,变成计算机,能不能跟苹果的Apple II掰掰手腕?
说干就干,于是从老虎机改装过来的BBC Micro计算机诞生了,这玩意相当简陋,基础版本连显示器都没有,就一个和键盘一体的主机,连到电视机上实现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功能,说实话,基本上和小霸王学习机差不多。
虽然BBC Micro获得了成功,但和同时期开创一体机先河的Apple Lisa相比就是个屌丝,利润率低得可怜。
所以,Acorn就想开发一个类似苹果那样的一体机,但是很快发现,6502这款CPU不能满足需求了,于是Acorn就找到英特尔,看看能不能把Intel 80286 CPU的架构用在他们的新计算机中?
看到没?Acorn想买的不是CPU,而是CPU架构,然后在这个架构下,利用英特尔的设计和指令集,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深度定制。
这种授权赚不到什么钱,英特尔看都没看就说,滚。
历史证明,英特尔做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一手培植起了一个强大对手。
吃了闭门羹的Acorn回来痛定思痛,下定决心,我要自研CPU!
很快,Acorn把自己的芯片搞出来了,也就是Acorn RISC Machine,简称ARM1,没错,这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ARM,芯片的性能不赖,但更关键的是,Acorn搞了一套和英特尔x86完全不一样的精简指令集--RISC。
指令集这个概念比较复杂,我们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一个机器硬件的运行规范。打个比方,一支军队就是一台计算机,那么所有士兵就是硬件,士兵的各种战术操典和规章制度就是指令集,军队的战术方案就是软件。
当软件开始运行的时候,战术方案要被各种战术操典和规章制度进行分解,指导每个士兵具体要干什么,当每个士兵都完成自己分解后的任务时,作战任务就完成了,在这一过程中,士兵甚至不需要知道战术方案是什么,只需要自己拿着长矛往前戳就行。
为啥要搞指令集呢?这是为了保证同一款软件,在不同硬件也能跑起来。
如果指令集不同的话,就好比把罗马军队的战术方案,交给秦军去执行,这肯定执行不下来,但如果秦军和罗马军队都是用同一套“战术操典和规章制度”,那么让他们去执行同一个战术方案,就没问题了。
后来,英特尔和ARM各自发展,英特尔凭借着与微软事实上的结盟(Wintel生态),使其x86指令集在计算机领域成为一座高山。
而ARM的RISC虽然出道晚,但是靠着自身的开源特性,和Android操作系统形成了AA生态,在移动设备处理器市场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
几十年过去,x86指令集和ARM的RISC指令集,已经占据垄断地位,无论谁想造芯片,都绕不开这俩,哪怕苹果的M系列高端芯片,也是用的RISC。
而中国的高端处理器芯片公司也不例外,要么基于海外公司已有的架构进行研发,要么通过获得知识产权(IP)授权来设计芯片,主要就是ARM。
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把脖子送到了别人手中,让别人想怎么掐就怎么掐。
2021年,英伟达收购ARM。
虽然英伟达表示收购不会影响对中国芯片公司的ARM授权,但看看如今美国对华芯片制裁的魔怔程度,谁能保证未来有一天英伟达不会取消中国芯片公司的IP授权?
所以,中国人必须要有自己的指令集,比如李科奕创立的华夏芯(北京)通用处理器技术有限公司,曾号称国内唯一一家拥有自研指令集的公司。
按道理说,这样的公司应该前途无量。然而事实却是,它破产了。但破产的不只是它一家,2023年,中国有1.09万家芯片相关企业消失,平均每天近30家,堪称芯片企业倒闭潮。
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呢?
贰
中国近些年的芯片产业发展,有三个关键节点:
大基金成立、科创板设立、美国制裁。
2014年9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设立,虽然这个基金完全市场化运营,但其阵营相当豪华,第一大股东为财政部,其他股东包括很多知名国企、央企,如中国烟草总公司、中国移动等。
因为涉及规模巨大(首期募资人民币1387亿元),所以被业界称为“大基金”。
大基金的运作方向,是完善集成电路产业供应链配套体系建设,对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专用装备和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生态系统等全产业链进行投资。
这些话翻译过来,就是把国内一些有钱的企业凑到一起,当中国芯片产业的大金主,缓解中国芯片产业发展投融资瓶颈,提升行业发展信心。
从大基金成立的时间点看,不难发现,中国的决策层对国际形势的判断非常精准,如果再晚几年行动,形势就会有巨大不同。
大基金的最大作用,是引领一部分社会资本从房地产、互联网转向,关注芯片领域,引发了国内芯片企业创业高潮。
到了2019年,科创板的诞生激活了芯片创业热,哪怕一个小公司,也能在科创板轻松融到资,于是芯片创业开始遍地开花。
2019年5月16日,美国商务部以国家安全为由,将70家公司列入管制“实体名单”,禁止美国企业出售相关技术和产品,掀开了芯片制裁大幕。
制裁后巨大的市场空白,再次刺激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芯片行业,中国半导体行业投资额从2019年的约300亿元人民币,猛增至2021年的3876亿元人民币,增长超十倍。
如果把上下游的产业都算上,大基金用1300多亿,就撬动了高达万亿的市场。
这其中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就是紫光。
紫光的前老板赵伟国倒是个专业出身的,清华无线电系(后来的电子工程系)毕业,他的师兄弟们大都是中国芯片产业的中流砥柱,比如韦尔股份虞仁荣、兆易创新舒清明、卓胜微电子冯晨晖等。
不过和他们相比,赵伟国的发展路径不太一样,他先在紫光参与创立了同方微电子,但没过多久,就跳槽去了健坤投资,转行房地产。
很幸运,赵伟国赶上了中国房地产热潮,投资获得了巨大成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当时进入房地产就像抢钱一样,我带100万元去新疆,回来的时候已经赚到45亿元,4500倍!”
后来在2009年,经营不善的紫光集团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造,赵伟国靠着注资紫光,拿到了紫光的经营大权,成为董事长。
此后,赵伟国从房地产大亨摇身一变,成了令所有人惊叹的“芯片狂人”,他扬言要斥资230亿美元买下美光,以38亿美元买下西部数据15%股权,要买下联发科,甚至还要入股台积电。
虽然赵伟国被郭台铭讽刺为“就是一个炒股的”,但他的的确确花了上千亿收购了16家芯片公司,让紫光规模从2009年的13亿元,膨胀到了2020年的2966亿元。
也就是在2020年,赵伟国推出新一代高性能安全芯片THD89,填补国内空白。
一时间,赵伟国成为民族之光,被誉为第二个任正非。
而此时的紫光,业务范围覆盖手机芯片、存储芯片、可编程芯片FPGA、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等各大环节,被业界认为是中国实现芯片产业崛起的主力军。
那么问题来了,赵伟国四处买芯片公司,钱从哪来?
答案很简单,大基金。
紫光集团全资控股的子公司紫光通信是大基金的发起人之一,在拿投资时先天拥有优势,大基金成立以来,国家芯片大基金管理公司原总裁路军前前后后5次向紫光投资,共数百亿。但问题在于,只花钱并购,无法吸收并购企业带来的技术,公司何以盈利?总不能只靠大基金吧?
显然,紫光在吸收技术市场化方面,做的很不好。
2020年,紫光集团爆雷,2021年7月,在债权人申请下,紫光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引发了一系列雪崩效应,很多人称之为“照片魔咒”。
2018年9月11日,大基金总裁丁文武、华芯投资(大基金管理方)总裁路军去紫光调研,丁文武、路军表示,大基金和华芯投资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紫光发展,在未来继续深化合作。
调研结束后,他们在“以梦想改变世界”的背景墙前,踌躇满志地合了一张影。合影从左至右依次是紫光集团联席总裁刁石京,华芯投资总裁路军,紫光集团总裁赵伟国,大基金总裁丁文武,紫光集团副总裁张亚东,紫光集团联席总裁齐联。
这6个人,在当时被称为中国芯片天团。
谁也没想到,仅仅4年后,照片上的6个人,有4个人就彻底翻车了。
路军、刁石京、赵伟国、丁文武先后被带走调查……
目前,丁文武和刁石京的调查结果还未公布,但从官方公布的路军和赵伟国的罪名来看,我们不难分析出一些端倪。
路军涉及业务的错误是:偏离主责主业,对抗组织审查;违反廉洁纪律,违规投资入股贷款客户公司,利用职权为亲友经营活动谋取利益;把手中权力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财物,挪用资金,滥权妄为,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
赵伟国的错误是:身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利欲熏心,肆意妄为,背弃职责使命,公器私用、化公为私,将所管理的国有企业视为私人领地,处心积虑巧取豪夺国有资产,违规将本单位的盈利业务交由亲友进行经营,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采购商品,指使上市公司董事实施损害上市公司利益行为,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
看到没?这两个定性都有给国家带来损失这一条,显然和紫光有关。国家想让他们集中力量办大事,但他们却把国家战略作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如果只是这几百亿损失,可能影响还不大,但关键在于,他们的贪婪,把太多的钱投给了不具备相关能力的公司,而有能力的却得不到投资,耽误了中国芯片产业崛起的宝贵时间。
从这一角度来看,他们万死也难辞其咎。
叁
当然,对大基金我们没有必要苛责,大基金案是人的错,而不是大基金的错。
虽然此事让很多人把矛头对准大基金,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它给国内大量芯片公司提供了融资,长电科技、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等知名芯片企业都拿到过大基金的投资,这几年国内半导体产业取得的一些重大突破,背后其实都有大基金的影子,而且其大部分投资都实现了投资收益,实现了促进芯片产业发展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兼得。
所以,国家层面并没有对大基金一棒子打死,而是坚持开始了大基金后续项目。
但是,与大基金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贪腐行为相比,国内半导体产业的浮躁,才是更严重也最需要关注的。
成立科创板之后,国内半导体企业的风险投资有了较为明确的退出机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投入。而美国制裁和国产替代战略,让市场需求大且旺盛,同样吸引了很多社会资本开始投资芯片企业。
于是,芯片企业开始遍地开花,如果我们自己盘查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公司不少都是跨界来造芯片的,像什么房地产行业跨界、金融行业跨界,甚至有的养猪企业,也跟风搞起了芯片。
天眼查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芯片相关企业49.5万余家,其中2022年新增注册企业11.2万余家,新增企业注册增速达32.7%。你觉得,这里面是怀着家国情怀、科技报国理想的公司多,还是想趁着风口来赚快钱的公司多?
跟风来赚快钱没必要指责,但问题在于,芯片产业的特殊性,天生和资本逐利有矛盾。
芯片产业技术含量高,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团队,还需要不断研发新技术,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此外,还需要不断投入资金以更新设备、改善工艺,以及开发新产品等。一款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再到推广,一般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所以,高投入、连续投入和长回报周期,决定了想靠芯片赚快钱,要冒很大的风险。
我们只举一个例子就明白了,流片。
流片通俗来说,就是试制,芯片公司将设计好的方案交给代工厂,生产一些样品出来测试,看看设计方案有没有问题,如果测试通过,就按照这样开始大规模生产了。
但问题在于,流片太贵了。
流片过程非常复杂,使用的制程、晶圆、芯片设计都可能影响流片成功率,很多芯片流片一次,就要花上千万,还不一定能成功。
有业内估算过,14nm工艺芯片,流片一次需要300万美元左右,7nm工艺芯片,流片一次需要3000万美元,5nm工艺芯片,流片一次更是达到4725万美元。
因此,对于一些初创芯片公司来说,流片是巨大风险,失败一次,可能整个公司都垮了。
为了降低风险,资本投资的芯片企业,就必须为股东负责,走短期路线。简单来说就是挑最简单的来。
我们都知道,芯片一般由三个主要环节构成:设计、制程、封测。
设计主要是芯片的电路架构设计,制造包括光刻、蚀刻、沉积、清洗等,封测则是将制造好的芯片进行封装、测试和散热处理。
这三个环节,制造最难,因为光刻机被卡了脖子。封测次之,不过在封测领域,中国与国际顶尖企业之间的差距并不大,而最简单的、投入最少的,就是设计。
设计的门槛有多低呢?这么说吧,哪怕一个大专生,只要搞一个外包团队负责技术,拿着几个开源的设计图,只要能成功运作,就能在芯片大潮中融到资,获取上亿估值。
结果就是中国几万家芯片公司,绝大多数就是搞设计的,2021年中国在上市的芯片公司有135家,其中封测企业8家,制造企业4家,而设计公司足足有82家!
其实这82家企业还算有点实力的,起码上市了,他们背后更多的芯片设计企业完全就是滥竽充数,能完成流片的都不多,更别说生产出好的芯片了。当公司的发展动力从技术驱动变成财务驱动的时候,星辰大海已经没人提了,追求的只是现实利益。
结果就是,中国急需的芯片制造领域无人问津,芯片设计领域如火如荼;高端芯片紧缺,而低端芯片又过剩,各种无序竞争反过来又恶化了市场,让大量原本经营的好好的公司陷入亏损。
更过分的是,个别公司成立的初衷,压根就不是为了造芯片,就是冲着“骗补贴”“骗融资”去的。
比如著名的弘芯骗局,董事长龙伟就是个大专生,董事李雪艳原来是卖烧酒、开饭店、倒卖中药的,还有董事曹山,只有小学文凭。最搞笑的是监事李月茹,竟然是李雪艳的“贴身保姆”。
就这样一个野鸡团队,竟然要投资1280亿元用于14nm、7nm以及更小节点的芯片制造项目,扬言要成为中国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商。
因为故事讲得好,这个项目竟然还成了“省级重点建设项目”,拿到了不少地皮和优惠政策。结果在2021年,弘芯爆雷,千亿骗局灰飞烟灭,只剩下一堆烂尾楼。光刻机买来也一天没用,搞了场盛大的进场仪式后,就直接成了抵押品。
除此之外,还有南京德科码、成都格芯、贵州华芯通、陕西坤同、江苏德淮,无一不是一地鸡毛收场。
如果我们再看看2023年倒闭的1万家芯片企业,就会发现绝大多数都是成立一两年的新公司,也就是那种“赚快钱”的公司。
这些情况其实很正常,毕竟芯片产业不是互联网,互联网的风能吹起猪,但吹不起芯片产业,无论是大基金也好,民间资本也好,都无法忍受持续的烧钱但长时间看不到产出,也许在国家战略面前还能勉强支撑,但一旦遇到世界半导体市场的波动,就会死一大片。
新冠疫情蔓延的2020和2021年,居家办公刺激出了手机、电脑以及电视等消费电子产品的巨大需求,由此带动芯片出货量的猛增,在“缺芯”“涨价”以及“供不应求”大形势下,无数厂商开始扩产,结果到了2022和2023年,低端产能就开始过剩了。
与此同时,美联储加息、高通胀也削弱了居民的货币支出能力,也在消费端抑制芯片产品的需求。
于是在2022和2023年,世界芯片市场迎来寒冬,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的数据,预计2023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同比减少9.4%至5201.26亿美元。
覆巢之下无完卵。行业由盛转衰,连三星利润都要跌去九成,连台积电都要面临砍单,更何况国内那些惨淡经营的初创芯片企业呢?这样一来,连续的亏损就必然消耗资本的热情,背后金主撤资跑路的不在少数,连带着芯片公司大批死亡。
2023年的一万家芯片公司倒闭,就是这种大形势下的必然结果。
肆
看了这么多令人痛惜的故事,很多人都会怀疑,这么搞下去,中国芯片还有希望吗?
其实完全没必要灰心丧气,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一些经营不善的芯片企业倒闭,可以降低行业内无序内卷竞争,客观上去产能,反而有利于真正有价值、认真做芯片的公司。
更关键的是,国家层面的决心没有变,并没有因为大基金的问题而放弃大基金,反而加大了投入,据路透社报道,大基金三期拟募集4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00亿元。
从以往大基金的投资方向来看,一期重点投向芯片制造领域,集中于存储器和先进工艺生产线,二期重点投向新品产业链,在提升设备与材料领域的投资比重的同时,涵盖了EDA、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芯片制造装备、材料及应用等产业链多个环节。
这些投资,可以说都已经结出累累硕果。
在芯片设计领域,麒麟重新回归,已经证明中国芯片设计的进步,更关键的是,国内消耗芯片大户手机产业,比如小米、OPPO、VIVO都在自研ISP、NPU、AI等芯片。其他很多公司,也都在大力发展RISC-V芯片,也是想早点摆脱对ARM、x86等指令集的依赖。
在细分的消费电子芯片领域,很多芯片已经摆脱了对外依赖,甚至已经开始反攻国外市场,比如韦尔股份的图像传感器芯片、兆易创新的NOR闪存存储芯片、圣邦微电子的模拟芯片、寒武纪的AI芯片、汇顶科技的触控芯片、恒玄科技的蓝牙耳机音频SoC芯片等等,都已经追赶上了世界水平。
在芯片制造领域,14nm良品率稳定,7nm已投产,更高制程的芯片也实现了突破,Pura70上的麒麟9010芯片就是证明。
芯片封测领域和外部的差距最小,长电科技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封测厂商,短期内完全可以赶上领先者。
当然,目前差距最大的是芯片设备和材料行业。全国产的芯片制造设备还在28nm阶段调试,而且良品率还比不上ASML。不过说实话,很多芯片,其实用不上那么高的制程,28nm已经足够用了。
真正卡脖子的,是一些芯片用材料比如光刻胶等,还无法摆脱对外依赖。
这其实就是中国大基金投资芯片的一个困境,中国芯片产业整体比较薄弱,无论是设计、设备、材料、制造都需要投资。
而偏偏芯片产业又像一个木桶,你短了哪一块板子都不行,而美国的疯狂制裁,又迫使大基金投资的方向必须面面俱到。这就导致大基金虽然钱很多,但平摊到整个产业链上,还是不太够,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而且大基金的投资,说白了就是个政府行为,既然是政府行为,那么政府行为的一切缺点(比如官僚主义、盲目投资、政绩工程等等)都会体现在投资之中。
这就导致,大基金投资处于一种大水漫灌的状态,很难保证每一笔投资都能准确无误。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大水漫灌后的内卷,让真正有实力的冒出头来,这个过程中的骗补、重复建设难以避免。
不过,出现一些骗补和重复建设不要紧,只要有人能脱颖而出就行,这其实和流浪地球中的“饱和式救援”是一个思路,不管过程中成本多大,只要最终达到效果就是胜利。
我们回头看看光伏、新能源车以及液晶面板产业,哪个不是经历了补贴、野蛮生长、破产潮,最终迎来崛起的?如果锱铢必较,谁还愿意去投资?
当然,对中间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腐败,比如骗补,还是要监管的,否则劣币驱逐良币,就没人认真干活了。
所以,对于1万家中国芯片企业的倒闭,我们不必忧心忡忡,因为就在2023年同一年,中国新注册的芯片相关企业达到了6.57万家。
1万家倒下去,6万家站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优胜劣汰之后,留下的自然会是精品。
更何况,因为美国的制裁,国内芯片市场需求普遍开展了国产替代,这相当于美国把一个上万亿的芯片市场让给了中国芯片企业。同时,AI技术的崛起,也制造了巨大的算力芯片需求,目前有能力赶上AI风口的只有中美两家,美国虽然有算力芯片优势,但中国正在急速追赶,而且已经初见曙光。
我们相信,面临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再加上国家产业扶持,中国芯片企业一定会浴火重生,迎来一次巨大爆发和突破。
而我们,只需要静待花开,就好。
资本的灭绝就是民最大的福祉
任老爷子说的那句话好,教育要重视数理化,心理学的教育,这就是未来!
蓝色陀螺
不担心,只有坚持和不断革新,方向一定的,终究会站上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