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刀,34岁离婚,35岁开始学习写小说,学医出身的她跳槽为衣服写文案。
41岁,她出版了自己的小说,成为一名“陪读妈妈”,再次和孩子一起生活。



小刀不是“无所不能”的妈妈,也不太像“爽剧”中告别一段情感后,走上人生巅峰的女主角。
作为一名女性,她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拉扯,不断打破,不断更新的过程。在离异后,在跳槽后,在重新和儿子生活后,在“鸡毛”满天飞的日常中,她如何给自己的人生找新出口?

从情绪宣泄到自我表达
当一个女性决定开始写作,她需要什么呢?足够的钱,足够的时间,一间自己的房间?
写作,一直是小刀内心最想做的事情。
学医出身的小刀,在药房上过班,也在幼儿园做过校园医生,写过公众号。
2017年,小刀结束了婚姻。“离婚前,我一直在探索成长。在养育孩子、经营婚姻、经营家庭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有很多不明白,很糊涂的东西。”
她开始主动学习,有意识地阅读相关书籍。

在2015、2016年公众号最火的那两年,她也报过新媒体运营的课程,尝试着结合自己的专业写一些情感育儿、艺术厨房、食育美育等相关的内容。
对于那时的小刀来说,写作意味着情感的宣泄,也是寻找自我、确立自我、巩固自我的一项特长,一种尝试。
一边带孩子,一边上班的小刀,没办法完成自己制定的KPI——“一周三更”。加上写作这件事也没有得到家庭的支持,慢慢地,她发现公众号内容生产不可持续,自己的表达也不顺畅。
2018年,小刀离婚一年后,参加了书店樱园的写作工坊项目。

她开始写散文,写随笔,进阶到写小说。
外公、外婆、家里面和其他人“不太一样”的亲戚,都是小刀笔下的故事。
一个人接着一个人地写,接触虚构之后,小刀开始虚构父母的故事。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地虚构,小刀开始创作小说。
在写作工坊,同学之间会互相点评作品。小刀的点评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向来是最犀利的。
“你怎么能这样写?”
“你还有写的必要吗?”
“我很喜欢这样快意恩仇地点评、切磋。”小刀解释:“我的尖锐只是在写作这一个类别里。我们的点评是主观的,主观则意味着个人偏好,我的作品你也可能不喜欢,这都没问题。”

写作工坊的同学们
熟悉的朋友评价小刀人如其名,像是一只随时随地准备战斗的刺猬,毫不顾忌地向外展示锋利。
小刀只觉得是成长使然:“前几年强烈地想反抗一些东西。”
课堂上,大家不止互相点评作品,老师也带着同学们欣赏汪曾祺、萧红等著名作家的作品。




在这样切磋的过程中,小刀成长迅速。
写作不再是纯粹的宣泄,而是接近更高层次的创作。小刀也找到了自己擅长的创作方向:“有的同学的小说可能以故事情节取胜,我的创作可能以氛围和细节取胜。”
去年夏天,由小说家何大草主编,小刀以及十一位来自“樱园何大草写作工坊”的学员创作的小说集《三十岁以后的写作课》出版。

● 作者: 何大草/主编 / 何大草写作工坊的同学们/著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品方: 乐府文化
小刀以父亲为原型,写的《九棵樱桃树》收入其中。这篇万把字的小说,小刀前后打磨了近三年时间。
去年,小刀从写作工坊毕业,但写作已经成为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小刀和90后同事们在一起
她在写作这件事情上的野心,也不仅仅是出版纸质书籍,获得不错的评分。
“我的作品不一定被这个时代的读者读到,只要它成为印刷品之后,无论之后哪个时代的读者读到了,我觉得都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相逢。”小刀说道。

有拉扯,有安心,自我再次成长
去年11月,小刀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陪读妈妈。
这是小刀离婚后,第一次和儿子长时间生活在一起。
“离婚的时候,我以为让他跟着爸爸,物质会条件好一点,也不用搬家。加上那时候我情绪不太好,孩子也不用承受我的怒气。”综合考虑后,儿子一直跟着爸爸生活,小刀以为一切都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离婚后,只有周末和节假日小刀会和儿子待在一起。

母子俩在一起时关系很好,儿子也很懂事。
但慢慢地,小刀发现自己忙着自我修复、自我成长的时候,儿子的内在已经积累了很多伤痕。




小刀和儿子一起看展、旅行
她回想这些年来,儿子的不安感从何而来。
生完孩子的小刀有抑郁倾向,强烈地想逃离当下的环境。于是,儿子九个月的时候她回了成都工作,孩子留在了新津和外婆一起生活。
离婚后,爸爸很快就重新组建了家庭,儿子便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爷爷奶奶对他自然是好的,但很多地方也没办法理解他。
到了青春期后,儿子累积的情绪越来越多,不断地和自我、外界发生碰撞,甚至会有暴力的行为。

“他爸爸不理解他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但我理解。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必须和他站在一起。”就这样,小刀原本就繁忙的生活中,又多了陪读、照顾孩子这件事。
一件有拉扯,但让人心安的事。
终于和孩子一起生活后,小刀觉得和原来的生活环境相比,自己好像更心安了。她在儿子学校周边租了一套房子,用植物与书籍,把新家布置的很温馨。




书和植物是家的疗愈场
除了重拾久违的亲子时光,在相处中,儿子在成长,母亲也在不断自我更新。
“把心从孩子身上分一点给自己,多晒太阳、多看书。想办法偷懒,不要让自己太累。”这是小刀半年陪读生活总结出来的“秘籍”。


陪读后,小刀变得更爱晒太阳了
“如果我的状态不好,孩子是能察觉到的,这也会影响他的状态”,小刀解释道:“他会觉得是不是我拖累了妈妈?是不是因为我,妈妈才会不开心。”
陪读生活刚开始时,小刀形容自己“母爱爆棚”,总希望把儿子照顾得更好:“最开始我总是执着于每天必须给他做晚饭。”
慢慢地,她接受自己“不想做饭就不做”,把饭菜打包回家,或是点点外卖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小刀做的饭菜
小刀对秩序有着强烈的需求,她希望家里是整整齐齐,井井有条的,比如沙发巾一定要铺好。
但儿子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把背包、衣服满屋子乱扔,在沙发上跳来跳去。
“一开始我很抓狂,说他也不管用,就觉得自己白费口舌非常累。”尝试着稍微‘松’下来一点的小刀,和儿子认真沟通了自己需求:“我喜欢整洁的环境,有时候想在沙发上躺一躺,但上面全是你的东西。”
在那之后,儿子会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东西稍微收拾一下。


儿子正处在青春期,也会偶尔和小刀爆发激烈的争吵,甚至动手动脚。小刀接受这件事,她希望儿子拥有一个真实的妈妈,而不是一个一再忍让、没有边界的妈妈。
自己松弛下来后,青春期的儿子变得更稳定,更愿意表达。
小刀分享了最近一次和儿子的小争吵。
晚上临睡前,儿子在床上跳来跳去,不去洗漱。小刀一把抓到他,他夸张地大叫了一声后,又躺在地上。
上床休息后,儿子主动开口:“你是秃鹫,你刚刚抓到我的时候,快把我的肠子都拉出来了。”
小刀询问:“那你为什么要躺在地上呢?”儿子挨个解释自己的行为:“躺地上是因为我受伤了,我大叫是因为害怕镜子要倒下来。”
听到儿子的主动表达,小刀很欣慰:“他如果不跟我讲的话,我就仍然会觉得他在捣蛋,他愿意表达,就有进步。”



儿子制作的昆虫战斗卡
尽管一部分自我时间被占用,但小刀从未将陪读生活视作一种牺牲。“我自己本身就希望过一种跟他在一起的生活,这是一种选择。”
儿子现在上初一,偶尔不去上课。
小刀倒也理解,在她看来,儿子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节奏。



小刀带孩子回新津绿道散步
她的选择是,理解儿子的状态,捍卫儿子的节奏,让他摸索一个独属于自己的道路。哪怕休息一段时间也没关系。
但也有人不理解,质疑“你这个妈妈只顾着自己舒服一点,怎么不管孩子?”
不自证,不说服,是小刀的态度。
“很多问题是我和孩子之间的问题,别人不理解,我也没必要解释。”小刀把自己当作孩子最后唯一的底气:“在孩子身上,我看到了很多比较优秀的品质,我对他的秉性是信任的。他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强大的自我,我一定要把这份信任和爱完全地给到他。”
做出选择,努力让它成为正确答案。如果已经尽了全力,就不需要后悔,再做出下一个选择。反复做出选择,然后对其负责,这不就是人生吗?

去实践更多人生可能
2024年,小刀出版了小说,和孩子重新生活在一起,开始在小红书分享陪读生活,也告别了一段深刻的爱情。
年末时,她在年度总结中写下对来年的期盼:“在关系里探索自我,在写作中探索人性。真实不虚,过好当下。继续燃烧,充分生活。”


和《三个月亮》作者关小走游宜宾
小刀形容30岁的自己,浪漫,认不清现实。
到了40多岁之后,反而发觉生活有很多可实践的新奇与浪漫。
吉井忍和库索都是小刀喜欢的作家。吉井忍写了《东京八平米》,库索写了《离岛》,两位作家写的都是一些不同于常人的生活方式。
“世界上既然有那么多生活方式,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
比如搬去和母亲一起居住,母亲喜欢种地,自己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
又或是去乡下和朋友一起生活,儿子随时可以去玩,或是住上一段时间;
如果想去更远的一点的地方,就卖掉公寓换一辆房车,或是众筹一辆房车。去流浪,过一种在路上的生活。
小刀和儿子也聊过流浪计划:“等他初中毕业后,我们可以拿出一段时间在路上度过。他喜欢车,我喜欢家又喜欢书。我们在路上把车门打开,有书、有咖啡。然后邀请路上的人来讲讲自己的故事。”

擅长写作的小刀,有信心将一路的见闻、故事全部记录下来,变成自媒体内容,支持自己更长远的流浪计划。
就像作家吉井忍那样,怎么生活,就怎么写作。
养育孩子、工作、写作都是构成自己的一部分,在将来可以整合成一本“人生记录”。
一步一步成长到今天的她相信,这不是对于新奇生活的幻想,而是一定能成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大家在生活中总会有面临选择的时刻,会有需要勇气打碎重建的时刻。这是三本在小刀个人成长中,给予她力量的书籍。
希望这三本书能给更多的妈妈、更多的女性、更多的人,拥抱生活的力量。

《柏青哥》
● 作者: [美]李敏京
●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译者: 刘勇军
从1920年日本殖民时期的韩国渔村,到日本大阪,经历了二战和朝鲜战争,一直到90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横滨和东京乃至纽约。
在这样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女主人公作为一个目不识丁的小渔村船主的女儿,在一个她无法理解的时代拼尽全力地试图与家人生存下去。

《东京八平米》
● 副标题:
Tokyo's Downsized Dwelling
● 作者: [日]吉井忍
●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八平米,四个半榻榻米大小的房间没有厨房和冰箱,也没有洗澡间和洗衣机。
居住空间逼仄,吉井忍便把生活延伸到城市的街头和公共空间,写东京的洗衣店、钱汤、咖啡馆、24小时漫咖店、独立电影院、小餐厅等等,同时写下她遇见的东京故事。

《格外的活法》
● 作者: [日]吉井忍
●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这是吉井忍今年出版的新书,她走入日本的大街小巷,历时七年,采访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探访12种主流秩序外的格外活法。
面对日常无数的琐碎和烦躁,她/他们不着急寻找答案,而是选择接受状态模糊的自己,以现有的能力面对不确定性,留给自己自由思考的空间。
文丨嘻 排版丨阿乔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