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拓宽、修身、齐德,但我们学习的目的却走偏了。说白了就是某一领域的精通,领域之外的狭隘,说白了这样的读书还不如不读书呢?比如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又是在哪看的当时西汉只有儒家学说呢?说白了更多的是一种想当然的认知,而这就是另外一种愚昧。说白了哪怕你没有读过史书,说话有理有据总是必要的吧。而很多人读书读成了呆子,他不是用事实论证知识,而是用自己的偏见去认同理论。
认知
简单来说就是符合自己认知的理论,哪怕是假的也要自欺欺人,而与认知相悖的理论,哪怕是真的也自我排斥。如果学习只是为了当自己认知的附庸,那么学习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我们回到历史,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主要是针对当时盛行的黄老之学。而黄老之学的背后是以窦太后为主的外戚,说白了就是汉武帝要为自己独揽大全做理论基础。这也是汉武帝要罢黜百家的原因,而儒家文化是最有利于大一统思想的,因此为了解决四分五裂的诸侯国,汉武帝必须要实行独尊儒术。
还有一个原因,黄老之学虽然有利于休养生息,但却不主张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但当时的情况是:不是汉朝选不选择战争,而是如何来面对战争。因为就是黄老之学的影响下,汉朝通过和亲来逃避战争,当然当时受国力影响。但匈奴在此期间向东彻底平定可东胡,向西侵入西域。比如匈奴杀害了月氏国王,而且还有中行说这个人的存在。因此想和以前一样用通过和亲换取和平的想法也不能实现了。因此汉武帝对此有清醒的认知,再加上卫青的出线,这让汉武帝认识到,如果这时候错过,以后就很难碰到卫青这样的将才了。
黄老之学
而要对匈奴发动战争,总不能用黄老之学吧,因此这也是独尊儒术的必要条件。而且我们要思考如何实行这一策略呢?我可以肯定的是,当然不是禁止其他学派在民间的传播。简单来说就是在太学里面学习儒家学说,然后修缮儒家经典,并且重用一些儒家学士。而其他学派的思想仍然可以在民间传播,而通过控制百姓思想来达到统治的也只有宋朝以后了。很多人喜欢用现在的认知评判古代,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功名,那么华佗为了穷其一生研究医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他们知识不够渊博吗?
当韩愈给自己的弟子做师说时,这种对学习的认知足以让现在的人汗颜。我们太过于教条,抓住一个理论和一个信仰奉若神明充满了短视。汉宣帝都知道不执迷于一家,实行霸王道杂之,如果当时只有儒家思想,那么他何来的霸王道杂之呢?而汉武帝虽然实行了儒家思想,但处处都透露着其他学派的影子,比如他任用法家的张汤和阴阳家的严安等人,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清谈
而且汉朝以后的晋朝盛行清谈之风,难道这不是黄老之学吗?在汉唐时期,统治者不会用学派之间来狭隘自己,在他们看来只要能让王朝强盛,用什么都不重要。只要是好的,就应该拿过来用,这才是汉唐能够走向强盛的原因。比如汉朝兵器不如匈奴,汉武帝通过学习匈奴获知西域有冶炼之法,唐朝的武器更是容纳胡人的优点,甚至长安城胡服遍地,以天下之学,事王朝之技,他们又怎么可能不强盛呢?
而百家真正消失是在宋朝,统治者以文治国灌输一种十年寒窗一朝郎的思维。再加上明清用儒家学说做科举,其他学派才彻底消失。古代有个词叫书呆子,而这个词绝对是出现在宋代以后的。因为这一时期正是功名代替梦想的时期,也是一个民族走向衰落的开始,而在汉唐,文人虽然没有李白这么好的剑术,但基本的防身还是没有问题的。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除了文学和音律,他还非常精通打铁。
文学
当时有一句名言:人生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你想想铁匠是可以出尉迟恭这样的猛人的,嵇康的力气能小的了吗?在宋代以前,文人的读书只是副业,他们的擅长音律、剑术、雕刻,有的擅长画画医术等。而在宋代以后,书生成了百无一用的呆子,说白了他们的三分之一都在背诵四书五经,这压根不是学习而是文化奴役。而这样的氛围便注定了民族的衰落,从那时候开始迂腐便成了读书人的代名词,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