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旅游文写道,在安徽黄山,徐霞客雪中赏奇松,一群和尚仿佛从天而降。紧接着的数天,积雪深厚,徐霞客行走山谷中,每一步都有一种恐惧,好在松谷寺的梅花香气袭人。
丙辰年(公元1618年)二月初七,山被雾遮掩。一会儿,寺东北面的雾已经散开,而西南方的雾还很浓腻,若以寺作分界,很近的狮子峰也在雾中时隐时现。
早餐后,徐霞客等人从接引崖,踏着积雪下山。山坞半腰,一座山峰突起,峰上的“扰龙松”挣裂开石头,脱颖而出。树干粗大,高不足两尺,向斜面延伸,弯曲盘结,翠绿的枝叶曲折环绕三丈多长,树根上上下下穿过岩石,长度几乎与山峰高度相等。
他们走出狮子峰,拄着手杖登上案山之巅。三面山峰拔地而起,峙立山坞中,下方是森罗万象的峰峦和众多山岭,石笋矼、接引崖两处山坞曲折连绵到此,环绕盘结,又成一处胜景。
浓雾渐渐清爽开朗。他们忙从石笋矼北下山,就是昨天在峰顶所见的阴森道路。群峰有高有低、有巨大有纤小,有峭直有倾斜。他们行进其中,擦身穿绕而过。他们俯仰窥视、辗转回顾,每一步都产生新奇的感觉。但是山谷深、积雪厚,他们每走一步,都生起一种恐惧。
五里路外,左边山峰腋部有一孔穴透出光明,称作“天窗”。前边一石突起,作面壁状,叫“僧坐石”。山涧中乱石纵横,路被阻塞。他们越过乱石,走了很久,见到新蹦开的缺口,片片石壁似乎要坠落。他们重新找到道路,仰视峰顶,一方黄色痕迹间,绿色的字依稀可辨,叫“天牌”,也叫“仙人榜”。他们经过鲤鱼石、白龙池,涧水边有松谷寺旧址的一座茅庐。
他们顺着溪水往下走,溪边阵阵香气袭人,亭亭玉立的梅树在开花。
他们抵达青龙潭,一泓碧绿的水,汇合了两条溪水,比白龙潭更雄壮,突兀的大石,导致奔流的溪水向潭中乱注,远处近处的群峰环卫,真是优美。他们回到松谷寺吃晚饭,在松谷寺旧址的茅庐往宿。
丙辰年(公元1618年)二月初八,上天剥夺了徐霞客寻觅石笋矼奥秘之境的机会。山野浓雾迷漫,狮子林的风更大,雾也愈加浓厚。徐霞客等人想要疾走至炼丹台,却在浓雾中迷失了道路。大雨又至,他们偶然得见一寺,只好在此住宿。
丙辰年(公元1618年)二月初九,午后,天稍晴朗。和尚慈明说,寺西南一带山峰岩洞,险奇不减石笋矼,有“达摩面壁”等名胜。
徐霞客拉着得阳叔翁踏过乱流,来到山谷中,这里景致可与狮子峰并驾齐驱,却不能与石笋矼比肩。雨接踵而至,他们急忙返回寺中。
丙辰年(公元1618年)二月初十,早晨,大雨如注。中午,雨稍停。徐霞客等人拄手杖经过飞来峰,抵达炼丹台,峰顶很平坦,三面有青翠绿树覆盖的岩壁,重重叠叠。前面一座小峰峦,突起于山坞中。山坞外,翠微峰、三海门环卫峙立。
他们登上峰顶,四处眺望了很久,才从天平矼绕出。大雨重又下起来,他们急忙走下天门。两旁山崖狭隘处,仅肩宽。崖顶的飞泉,从头泼下。他们走出天门,高耸的山崖悬空重叠,道路沿山崖半腰延伸,比起后海一带森严的山峰、陡峭的岩壁,又是另一种境地。“海螺石”在岩崖旁,形态婉转,非常像海螺。他们来时没细看,现在行走雨中,倒看清了它的奇异。
他们到大悲寺,又再去另一寺,在悟空上人处宿歇。
丙辰年(公元1618年)二月十一,徐霞客等人登上百步云梯。石磴很陡,似乎直插蓝天。爬石磴时,前人的脚趾几乎触到后人的脸腮。石磴的石条倾斜、中间空隙很大,高凸突兀,似乎在动。他们先前下山时,因积雪掩盖了它的险要,现在看清了,不由得恐惧起来。他们从莲花峰侧,前往文殊院、莲花洞。
因雨一直不停,他们下山进温泉院再次沐浴,然后抵达芳村,又走到东潭,因溪水暴涨不能渡而停下来。
敬请关注“景致记录”,看古今美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