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一代祖国真正建设者?却很少有人为其唱赞歌?
笔笔的世界
2024-12-28 08:20:45
咱们今天来唠唠一个既现实又有些荒诞的事儿。有个问题,大家平日里虽不太提及,可它却实实在在、每日每夜都摆在眼前,那就是农民工群体似乎被遗忘在了舆论的角落,鲜有人为他们发声,为他们高唱赞歌。
瞧瞧这铺天盖地的大数据推送,为明星的琐碎日常、桃色绯闻,还有邻里间的家长里短,能洋洋洒洒写出数万字的报道,为这个明星欢呼,为那个偶像呐喊。然而,默默付出的农民工呢?在中国改革开放这波澜壮阔的进程中,是他们挥洒着时间、透支着身体,倾注心血与青春,筑起了高楼大厦,换来了祖国国力的蒸蒸日上、山河旧貌换新颜,可却无人为他们谱写激昂的战歌。那些所谓的专家,整日高谈阔论、忽悠不停,对农民工的境遇却选择性失明,反倒对明星的是是非非兴趣盎然。
更让我感慨的是,今儿我试着跟人工智能探讨这事儿,没成想它才说了寥寥几句就没了下文。看来,就连人工智能都“偏爱”光鲜亮丽的群体,对农民工的话题意兴阑珊或很嫌弃你哦!或许在它的“认知”里,农民工处于社会底层,不那么“上得了台面”。就好比,人们觉得喝咖啡是高雅精致的的象征,吃大蒜就显得“土里土气”,身份地位不同,待遇便天差地别。
在文艺领域,我由衷赞赏赵本山,他那部《落叶归根》着实拍得真切。影片将农民工的真实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看到了他们的艰辛与质朴。不过话说回来,如今 60、70、80 年代出生的这一批农民工,随着岁月流逝,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往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数量大概率会不断减少,虽说基建工程不会停,但劳动力结构已然在变。
这一代农民工,实实在在地将毕生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祖国的建设大业,献给了这片大好山河。可他们的日常呢?吃的是满是添加剂的廉价食物,住的地方狭小简陋如同“狗窝”,风里来雨里去,严寒酷暑从不间断,像牛马一样辛苦劳作,身心俱疲。然而,却从未有人真正关心过他们,没人想着为他们改善条件,这实在令人费解。思来想去,说到底,还是因为他们身处社会底层,一个“穷”字,仿佛成了原罪。毕竟,要是有钱,他们也不会背井离乡、从事如此艰辛的体力劳动。有钱有势如马云等企业家、名人、专家之流,走到哪儿都备受尊崇;而农民工,只因贫穷,付出再多汗水,也常被人轻视,默默奔波在路上,这是何等的悲哀啊!
农民工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他们却鲜少得到应有的尊重与赞誉,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他们的工作环境极为艰苦。在建筑工地上,炎炎烈日下,他们搬运沉重建筑材料,被晒得黝黑,汗水湿透衣衫,却坚守岗位;寒冬腊月,又冒着严寒在高空作业,寒风刺骨,手脚麻木,为工程进度从未退缩。道路桥梁建设中,海上作业平台上搭建桥墩基础、架设钢梁等,不仅要克服恶劣天气,还得警惕安全事故。
居住条件更是简陋不堪。大多住在简易工棚或临时宿舍,空间狭小、拥挤,通风采光极差。夏天闷热潮湿、蚊虫肆虐,难以入眠;冬天四处漏风,寒意料峭,无法御寒。屋内仅有破旧床铺与简单生活用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亲手建造的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高楼大厦。
饮食质量令人堪忧,一日三餐多是简单廉价食物,缺乏营养搭配。为节省开支,常吃馒头、咸菜,鲜能吃到新鲜蔬菜肉类。偏远工地甚至饮食卫生都难保证,用不新鲜或变质食材,致使许多农民工身体虚弱、疾病缠身,为生活也只能默默忍受。
情感生活存在严重缺失。常年在外打工,与家人聚少离多,只能靠电话视频缓解思念。逢年过节,看别人团聚共享天伦,自己心中孤独落寞难表。且因劳累和压力,没时间精力参与社交,与城市居民交流互动有限,情感上更加孤独无助。
社会关注严重不足。虽为城市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但始终处于社会底层,得不到应有尊重与关注。媒体报道中,正面报道少之又少,多聚焦明星桃色新闻、娱乐八卦,忽视农民工辛勤付出与感人故事。专家们也极少关注这一群体,热衷高大上话题,让农民工有被边缘化之感,尊严和价值得不到认可。
文艺作品方面同样被忽视。以农民工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凤毛麟角,很少有作家、诗人、歌手等为其创作。赵本山的《落叶归根》是为数不多展现农民工生存状态与内心世界的佳作,让人们有深刻了解,但此类作品太少,亟需文艺创作者关注,为农民工谱写赞歌,让更多人了解、尊重这个伟大群体。
农民工,他们才是社会真正的建设者。他不是垃圾,也不是社会的累赘,更不是要饭的乞丐。他是真正为国家做建设、为普通有钱人服务、为有钱老板们挣钱卖命的人。可当今社会的底层往往就是这样,又有几人会关注与关心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