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警惕那些坏蛋

开扯吧 2023-03-28 22:44:17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这是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第一段内容,很多人都背诵过,包括现在还有很多人在朗读。说真的挺讨厌那一套的,念的都什么玩意,装腔作势姿姿作态。不要觉得我是喷子乱喷,那我们就讲讲这篇短文。

第一段开头是交代了一个背景,庆历四年春,1104年宋仁宗四年。滕子京任职岳州太守,岳州即今湖南岳阳市,岳州在历史上有过多个称谓:巴陵,巴州。直至民国以后,才正式定名为岳阳。 驻守巴陵郡的叫法是这么来的,滕子京和范仲淹两人关系很好,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俩是 同榜进士好友、现在不是有人生四大铁,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而且之前范仲淹在邓州做太守,两人有过不少交往。

你别觉得范仲淹这样的人,结交的朋友一定就是什么圣贤。和他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国之栋梁,滕子京就不是。这里我们简单讲一下滕子京,这哥们是一个特别会做官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做官这事你别觉得简单,这活既要有里子又要有面子。有里子表明你有能力,有面子才能引起上面的注意,方便省钱提拔。滕子京1044年任职岳州太守,新官上任三把火,你看他是怎么放的三把火。

一是建岳阳学宫,以此解决青年学子读书难的问题;首先获得文人青年学子的认可。

二是重修岳阳楼,打造南荒之地的“历史文化”传播亮点; 这一个就是面儿上的工程了,即重振了文化符号,又收获了自己的政绩

三是修建偃虹堤,彻底解决为祸千年的水患问题。最后这个就是里子,造福百姓的实力派,为国为民国之栋梁。

现在有很多人,在单位埋头苦干很多年,都得不到提拔。总有一种感觉,我不主动表现,领导也会知道我的贡献的。以为实干就能获得认可,其实不全对,你看人滕子京就非常聪明,官场巧宦。

作为同窗密友,范仲淹自然对老朋友多多关照了。在岳阳楼修缮完工之际,滕子京给范仲淹送了幅《洞庭晚秋图》,再写了封《与范经略求记书》。其实这也是一层巧妙,因为当时范仲淹正在主持一场改革,叫1043年开始亲历新政,正得宠,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

你想这时候范仲淹来写一篇文字,赞颂一下岳阳楼。那滕子京仕途之路自然一帆风顺。   如果你看过司马光的著作,你就知道,滕子京“用公使钱无度”,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滥用公款”,于是被人举报。后来在重修岳阳楼的过程中,又故伎重演,通过设个人金库的手段,明目张胆地中饱私囊,肆意挥霍。 所以范仲淹这样的牛人,身边一样有品行差劲的朋友。光鲜表面背后,可能是藏污纳垢。

作为朋友范仲淹也确实如他所愿,第一句就把滕子京给写进去了。真的是铁哥们,急人之所急解人之所忧。一篇《岳阳楼记》,不光让北宋上下知道了滕子京这个人,而且让一千多年之后的我们牢记于胸。这简直就是超值的植入广告。

第一段就写的就是这哥们的功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社会和谐,要搞建设,符合大趋势吧。所以重修岳阳楼,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第二段主要写,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景色。感叹岳阳楼之壮观。到了第三段,就已经变味了。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这段话讲的可不是字面上你看到意思。1043年范仲淹在边疆带兵,被皇帝召回来,主持新政变法。你了解了这个背景,这段话就好容易理解了,什么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国家上下一派糜烂,各种问题堆积,棘手难以解决,老百姓也是民不聊生。我才接了这个改革的担子啊,各种忧谗畏讥,杞人忧天的,给皇帝进献谗言的,畏惧改革打击报复的,讥讽嘲笑的人,让我感到的都是悲伤啊。我都想离开朝廷,告老还乡了。

哪些朗读的人,居然能把这一段背诵的慷慨激扬,如此悲凉的处境,你怎么读出来的雄心壮志呢?

后面的就不仔细解析了,最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意思很简单,不为左右他人所改变,变法继续搞得罪人无所谓。为了国家担忧,为了人民忧愁,进退都是如此啊。什么时候能得到真正的欢乐呢?  谁和我是一路的呢?

现在有一句话,所有的改革家都是孤独的,范仲淹当然深有体会。在我们的印象里,改革家都是很牛的人,推动整个国家进步嘛,一定是经天纬地的大才干的事。但是如果你把历史真的摊开,发现好像也不完全是。 因为改革主要就是解决几个问题,你凑够了其中的几条,再有一个完善成熟的执行计划就可以开干了。

比如,降低社会成本,调高社会运行效率,选贤任能,大力发展提高生产力,这些营造公平良好发展的政策,你去看历史上推动进步的改革,基本都是这一套。

那范仲淹干的是不是这一套呢? 是的,给你看看亲历新政的大致内容。1、澄清吏治

①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仁宗时,官员升迁采用“磨勘”制度,只讲资历年限,不讲政绩,导致官吏因循苟且,无所作为。范仲淹对此提出新的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政绩卓著的官员,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并规定京朝官及郡县官吏,有人保举在三年任期届满即与磨勘升迁,否则便要等到满五年之后,方行磨勘。

②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宋初以来,恩荫制度造成官僚滥进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有任学士以上官职的,在二十年内通过恩荫,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范仲俺对此提出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③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这样,学生有真才实学,进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实了。

④择长官(慎选地方长官)。针对当时分布在州县两级官不称职者十居八九的状况,范仲淹认为官员的升迁要严格依照政绩,建议加强对官吏的考察,奖励能员,罢免不才,并主张由各级长官保荐下属。

⑤均公田: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数量的职田,调配给缺乏职田的官员,以“责其廉节”,防止贪赃枉法。公田,即职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额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范仲淹建议朝廷均衡一下他们的职田收入;没有发给职田的,按等级发给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收入养活自己。然后,便可以督责他们廉洁为政;对那些违法的人,也可予以惩办或撤职了。

2、富国强兵

①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范仲淹建议朝廷降颁布诏令,加强农桑立法,命令全国各路转运使及其所管辖的乡县真正重农桑,奖农桑,使农业的好坏作为考察官吏、官吏黜陟的重要内容。

②减徭役。宋代的赋税与力役基本上沿袭了唐末及五代的制度,宋初虽作了一些调整,但赋税残酷、力役烦苛,赋税、徭役迫使贫苦农民纷纷破产,也激起农民起义反抗。对此,范仲淹主张合并户口稀少的县邑,以减其地人民的傜役;节用、节俭,裁减统治者的奢侈耗费,做到均赋税,宽徭役,减轻人民负担。

③修武备。(整治军备)。范仲淹主张恢复府兵制,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这些卫士,每年大约用三个季度的时光务农,一个季度的时光教练战斗,寓兵于农,实施这一制度,可以节省给养之费(此项,因辅臣反对而作罢)。

3、厉行法治

①重命令(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针对朝廷过去颁布的法令“烦而无信”的弊病,范仲淹提出朝廷今后颁行条令事先必须详议,“删去繁冗”,审定成熟后再颁行天下,一旦颁行,必须遵守,不得随意更改,否则要受到惩处。这样,朝廷的命令便不至于经常变更了。

②推恩信(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宋代皇帝三年一郊祀,照例大赦天下、免除百姓多年积欠的赋税,但多未彻底施行。范仲淹要求取信于民,主管部门若有人拖延或违反赦文施行,要依法从重处置。除此之外,必须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应当施行的各种惠政是否施行。这样,就不会发生阻隔皇恩的现象。

都是好政策吧,这是好的改革措施。你可能会问,改革不都是积极的吗,难道还有坏的改革措施吗?  你还别迷信改革这个词,不是所有的改革都是好的,有些改革就能搞得民尽财穷,国家糜烂。

举个例子,汉朝汉武帝期间,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揍匈奴那是杠杠的,历史有名,要不然怎么叫武帝呢,打仗厉害。可是你得知道,打仗是个烧钱的买卖。他爹和他爷爷,汉景帝,汉文帝给他留的那点钱,远远不够啊。那怎么办呢,汉武帝下面有一个能臣叫桑弘羊,这老头对汉武帝忠心耿耿。帮汉武帝出主意解决军费问题啊,这人聪明出了两招,算缗,告缗。这个两词你可能不熟悉,简单解释一下,算缗就是国家,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征的赋税。国家要打仗,你们的出钱,你想这些人也不是地里的庄稼,傻愣愣的等着你割啊。就通过各种手段,隐藏自己的真实财富,达到少缴税,不交税的效果。就像现在的很多老板,住着别墅开着豪车,你让他做资产申报,他说一月就输入三千五,所有资产都不在他名下,你拿他也没招对吧。

但是桑弘羊狠就狠在后面这个告缗上,告缗什么意思呢。告诉民间你们可以检举揭发有钱人,如果一经查实,查抄的资产分你一半。 你想想,这个政策一出,民间的积极性马上就给调动起来了,谁不愿意看见有钱人倒霉呢?大快人心事,而且还有好处拿,于是乎大家积极踊跃上报,小妾举报老爷的,儿子举报爸爸的,邻居之间相互举报的,员工举报董事长的,孙女举报爷爷的。 很快民间的财富被搜刮一空,你以为那些举报别人的人,得到了什么好处了吗?也没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举报有钱人,虽然官府分了一半的财产,可是你得缴税啊,交完税也没多少了。而且你有这么多钱,你周围的人就该举报你了。而且桑弘羊还卖官鬻爵,为了搞钱真的是不择手段。

最后一地鸡毛,,国家一片凋敝,百姓易子相食,身无遮挡之物,汉武帝晚年,汉朝对匈奴的数次战役,均以失败告终。汉武帝不是打匈奴很有名的嘛,为什么后期这么拉垮呢!原因很简单,桑弘羊这套改革,彻底摧毁了整个国家积极生产的基础,干翻了生产秩序,才导致了这个结果。我们来推导一下这个过程,当你通过算缗和告缗,搞走了所有财富之后。你以为你只是搞走了民间的钱吗?不是的,没有人愿意去创造财富了,因为搞来的财富都被官府搜刮走了。

我搞钱干嘛,等你来抢吗?所有人今朝有酒今朝醉,当时强盗,小偷匪寇横行,你说国家怎么可能积累到财富,这仗怎么打。卖官鬻爵,这些花钱买了官的人,你觉得他们会是来维护社会秩序的吗?他们当然想的是,通过各种手段,捞回买官的本钱,赚更多的钱。 衙门大门往南开,有理无钱莫经来,只要给钱一切都好说。管你杀人放火,还是抢劫偷盗,都能平安无事。社会秩序进步遭到破坏。

所以你看一套改革未来会怎么样,不用说什么拭目以待,等到多少年之后才看到效果。未必,其实很多改革,只要他能顺利实施,成熟的执行下去,在政策颁布的一开始,你就能看到改革的未来。不用等待时间验证。

回头我们再说桑弘羊的改革,没有提升生产力,效率是提高了,那是抢劫生产力的效率。卖官鬻爵,自然不要提什么运作效率了,秩序彻底被摧毁。这场改革的命运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必然败的一塌糊涂。

可能有人要问了,据我所知,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好像也没搞成啊。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一定要警惕哪些坏蛋。他们明明知道这是好的改革措施,但是因为他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他提出反对。

比如庆历四年(1044年)四月,因新政实施后,贵族封赏减少,用人条件规范,论资排辈想升迁的人很不满,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

五月,范仲淹与韩琦上疏仁宗“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并奏请扩大相权,是不是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改革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你想这种改革下去,朝廷那些手握大权的大佬,过不了多久都得下课啊。如果再由范仲淹这么折腾下去,北宋朝堂要变天了,所以他们不能坐以待毙,出了一个狠毒的办法。

六月,夏竦,这也是一个北宋的老臣,令人依照石介笔迹,诬蔑范仲淹核心密谋造反,有诏书有书信有证据。拿给宋仁宗去看,宋仁宗其实也未必信,改革这事自古多这样,只要动到上层的利益,各种手段都能用的上。你看吴起的改革,最后不就是贵族反扑把他给弄死了。商鞅不是被贵族一伙搞死了,车裂五马分尸。历史上的改革家,有好下场的不多。宋仁宗读史书的,能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后来范仲淹请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为陕西、河东宣抚使,仍保有参知政事的头衔。宋仁宗也同意了,这态度还不明白,如果相信你造反,你能有这么好的命,让你外出巡守。虽然宋朝祖训不杀士大夫,但是造反罪,你也没有好下场啊。

转过年,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二十八日,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同一天,富弼亦被罢去枢密副使,改任京东西路安抚使、知郓州。从朝廷派到了地方,两人都成了地方知府。 然后宋仁宗的亲历新朝算是宣告失败。

你可能会问了,宋仁宗不是相信范仲淹不会造反吗?也没把范仲淹怎么样,怎么就失败了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范仲淹漏算了一步棋,就是稳定的局势。

你以为宋仁宗是担心范仲淹造反么?他找的人来变革,如果不是绝对相信,怎么可能委以重任呢! 他怕的是,哪些贵族趁机作乱,颠覆北宋王朝的安定局势。 诬告范仲淹造反,很可能就是一个警告,警告的就是宋仁宗。 所以最后改革只好放弃,一次好可惜的机会。如果这次改革成功,北宋最少延续两百年,富国强民之后统一全国也未必不可。

之后过了二十年,又有一场著名的变革,王安石变法。当时的皇帝是宋神宗,那对王安石的支持,几乎到了六亲不认的地步,只要说王安石坏话的人,一律赶出朝廷,外派到地方去当官。这么好的条件,可是王安石变法又失败了,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有人不配合,既得利益者阻止变法成功。

比如说王安石,搞的青苗法,初衷很好的。老百姓种田的时候没钱买种子,可以找官府借钱买苗,利息非常低,等你秋收的时候把买种子的钱和利息还回来就行了。你听这是一个好政策吧,结果到了地方上,就变成了摊派,老百姓你愿不愿意借,官府都强行借给你。而且从中间拿差价,比如你借五两,还六两。结果老百姓从官府只能拿到三两银子,还要还六两,你说结果能好的了。

所以最值得警惕的就是那些阻止变革成功的人,阻止进步的人。他们躲在角落里混淆视听,编造各种谎言,制造矛盾,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7 阅读:66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