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的首届春晚,堪称中国电视史上的一个奇迹。没有台本、没有彩排,甚至连道具都能被“吃掉”,但正是这种“野路子”让这场晚会一战封神,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今天,我们就来重温这场充满“整活”气息的春晚,看看它为何能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01 现场直播+电话点播:互动性拉满
1983年的首届春晚,开创性地采用了现场直播加电话点播的形式。在此之前,晚会都是提前录制好,当天播出。
但首届春晚准备连办四个多小时,召集所有人提前录制,经费根本撑不住。于是,导演组干脆来个现场直播,既省钱又新鲜,还生动。
为了增加互动性,春晚专门设了四台电话专线,市民可以电话点播节目。接线员将观众的点播写在纸条上,再传递给主持人。
什么节目呼声最高,就安排什么。观众的热情高到把电话线都给“干冒烟”了,连夜喊来了消防队。放到今天,这种“精确到秒”的互动简直是不可思议。
02 主持天团:全员喜剧人
首届春晚的主持阵容堪称“跨界天团”,由哑剧演员王景瑜、影视明星刘晓庆、相声演员马季和姜昆组成。
虽然在各自领域都是行家,但没有一个是专业主持人。这就导致报幕都像在演小品,纸条写得龙飞凤舞,王景瑜念得磕磕绊绊。
比如,有观众点播“马铃儿哗啷啷哗啷”,歌手胡松华看不下去了:“马铃儿没有这么一个歌啊,大概是阿诗玛的插曲《马铃响与鸟唱》。”主持人还当场甩锅给接线员:“接电话同志注意啊,写的不太清楚。”
03 道具失踪、镜头糊掉:状况百出
除了主持时的“手忙脚乱”,演出中的状况也是百出。王景瑜的小品《吃鸡》刚要开演,道具鸡不见了。镜头一转,姜昆躲在角落里吃得油光嘴滑。
马季秒变调解员:“演节目用的,你看你拆成什么样了?哎,怎么不留着呢?”最后,王景瑜成就了一段无实物表演,个个都是“抽象圣体”,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04 李谷一:九首歌创纪录
比主持人更忙的要数当红歌手李谷一了。因为观众呼声太高,她一口气唱了九首歌,创下了至今无人能破的记录。从《拜年歌》到《年轻的朋友们》,再到《我的心在跳》,七首独唱、两首合唱,李谷一用歌声点燃了全场。
而万众期待的《难忘今宵》要到一年之后才问世。当时,饱受争议的流行歌曲《相恋》被观众点播,总导演黄一鹤左右为难:唱吧,担心影响不好;不唱吧,这不是糊弄观众吗?后来上级拍板决定开唱,伴奏磁带还是工作人员当场赶回家翻出来的。
05 网友评论
有网友说:“1983年的春晚真是经典,没有华丽的舞台,只有质朴的真诚。”
还有网友说:“李谷一唱了九首歌,现在的春晚谁能做到?”
一些网友说:“那时候的春晚真是即兴,现在的春晚太套路化了。”
更有网友说:“首届春晚的松弛感,现在的春晚根本比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