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花季少女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025年3月29日的深夜。一辆搭载“NO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小米SU7,以116km/h的时速撞向高速公路隔离带,爆燃的大火吞噬了车内的三名女生。家属称,遗体碳化到“只剩骨头架子”。事故过去四天,小米创始人雷军才首次公开致歉,而质疑声早已席卷全网:智驾系统为何在碰撞前2秒才发出警报?车门为何打不开?这场悲剧,究竟是技术缺陷的代价,还是人性化缺失的缩影?
事发现场
事故车辆的行车数据显示,NOA系统在碰撞前两秒发出“注意障碍”的警告,驾驶员用1秒接管方向盘,但车速仍高达97km/h,随后车辆猛烈撞击水泥桩,瞬间爆燃。家属控诉,大火中车门锁死,前排两人被活活烧死,后排女孩被路人砸窗拖出时已奄奄一息,送医后不治。而小米官方至今未能解释车门为何无法打开,仅称“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分析”。
这场事故撕开了智能驾驶的“安全滤镜”。国家标准规定,智驾系统若需驾驶员接管,应至少提前10秒预警,但小米SU7只给了2秒。业内专家直言,116km/h的时速下,2秒仅够人类完成“本能反应”,根本不足以规避风险。更讽刺的是,车主与遇难者女友均为小米“忠实粉丝”,购车本为“方便出行”,却成了通往死亡的最后一程。
雷军的沉默一度让公众愤怒。事故后三天,小米股价暴跌6%,舆论追问“为何不第一时间慰问家属?”。直到4月1日晚,雷军才发文致歉,承诺“不回避责任”,但家属仍称“未收到任何实质性沟通”。律师指出,若最终认定系统设计缺陷,小米或面临天价赔偿,但再多的钱也换不回三条年轻生命。
当车企疯狂鼓吹“智驾平权”,当直播间里“泼天的流量”淹没了安全警示,这场悲剧是否该让行业冷静?三个女孩用生命敲响的警钟,能否唤醒对技术的敬畏?若每一次进步都需鲜血铺路,我们真的准备好迎接“智能时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