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法大家的不藏之秘诀:书法不是练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

艺素简 2022-07-05 09:32:23

很多人感慨当今书坛名家很多,但难出大家。所谓大家皆是对书法发展有所成就,次之也是能开宗立派,独成一体的书家。

究其原因,大家一致认为“书法已经失去了实用性,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不能像古人那样天天拿笔写字,怎么能达到“手熟尔”的程度?达不到精熟地书写,要想成为大家岂不是痴人说梦吗?

手熟耳 " uploaded="1" data-infoed="1" data-format="jpeg" data-size="382615" data-phash="953C707C35A0C6DB" data-source="outsite" outid="undefined">

书法有所成就仅凭“手熟尔”就可以吗?不要被强化“肌肉记忆”这样的概念给迷惑了,书法可不单单是“技术问题”,书法还有“艺术问题”。从古人有了“书法”的意识开始,就被蔡邕“书者,散也”给定调了。书法不仅仅是写字,还要通过写字表现意识。

因此,王羲之才会说:“夫书者,⽞妙之伎也,若⾮通⼈志⼠,学⽆及之。”书法是高深奥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识渊博、通达智慧有天分的人,学也学不到精髓。他总结说:“大抵书须存思”,玩书法是要用心思考的,不是仅仅勤学苦练就能炼成的。

王羲之《书论》

书法自始至终都有“艺术”的成分存在,需要心悟。并不是说学书法不要勤学苦练,如果那样,王羲之的洗墨池,王僧虔的笔冢就没有流传至今的理由了。勤学苦练只是掌握书法之道的基础,也是必经之路。

现在书法的实用性虽然已经失去了,人们都使用数字做记录,不再像古人那样天天用毛笔。但是一个真正爱好书法的人,哪一位不是天天“笔不离手”呢?可见,书法失去了“实用性”不是书法大家的形成的障碍。

当今普遍的记录工具

相反,现在的物质、文化和科技的高度发展,我们能亲眼领略古人名帖真迹的机会比古人更多了。这就更能促进我们揣摩和领会古人书法的真谛,为今人的学习垫上了一块垫脚石。

这个观点黄庭坚就说过:“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要看到字中的笔,就要有慧眼。慧眼不是普通的眼,是有洞察力的眼,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过程不就是思考的过程吗?不就是悟的过程吗?

用现代技术复原的高清古帖

所以,黄庭坚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不仅古人,黄庭坚也是这样学书法的。

黄庭坚最初的字也是“印刷体”,他的扎实的“印刷体”底子就得益于天天用毛笔写字。直到四十几岁拜在苏东坡门下,才懂得书法的内涵。懂是懂了点,具体怎么用还是模棱两可。

黄庭坚小楷

五十几岁时,黄庭坚被贬黔地。黔地船多水急,乘船成了家常便饭。黄庭坚无意间发现水手划桨,反向用力才能使船向前行驶。反力越大行驶越快,这其中囊括了书法的两大秘诀——疾势和涩势。受到水手划桨启发的黄庭坚,晚年的用笔沉着痛快,回味无穷。

这就是学书法所需要的“悟”,不仅黄庭坚,欧阳询也善思。有一次外出,路上看见晋代书法家索靖的书法刻石,因为喜爱他驻马欣赏了很长时间才离开。

黄庭坚苦笋帖

一边走一边思考刚刚看过的书法,反复琢磨,来回观看。最后干脆下马,铺开随身携带的毡垫,仔细揣摩不同的笔法。就这样对着古人的书法思考,竟然在刻石边呆了三天。这次的“观书”对他以后的书法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临帖也要这么临,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古往今来的书法大家,都是通过自己“悟出”笔法而成绩卓著。褚河南通过印印泥悟出书法中锋用笔才能圆润淳厚;陆彦远通过锥画沙悟出中锋用笔才能入木三分。张长史通过公孙大娘舞剑器、公主担夫争道,而得悟笔法;怀素上人通过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得悟笔法……

怀素 苦笋帖

一个“悟”字是古代书法大家不藏之秘诀,它使书法的学习发生了质的变化。因为需要“悟”,就有了不确定性,也使的书法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在掌握了基本写字的技能后,用心来领悟。

0 阅读:40

艺素简

简介:传统文化第一站,多角度认识书画,有根据地解读文化。